说客户能听懂的话到底有多重要?我突然想起一个段子。
说的是银行里来了一位老大爷,他要办卡存钱。大爷坐在柜台前根据提示设置密码,但输入密码的时候总是失败。
银行职员告诉老大爷,六位密码不能是连号或重复数字,但是老大爷似乎没太听懂,试了几次还是不行。
最后,保安实在看不下去了,对着大爷说:“密码不能是‘豹子’跟‘顺子’!”老大爷顿时心领神会,遂办卡成功。
任何销售岗位的从业人员,一定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我们向客户介绍产品或者业务时,说什么他最容易接受?谈什么他最有感觉?
尤其是房子这种很多人一生只有一两次的大宗消费,要说到客户关心的点上,说服他们做决定,那一定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也许在之前,一句“咱们这房子将来肯定还能涨大几千”,之后再无需多言,就足够戳动一大批人的心。
毕竟,只要能涨,其他瑕疵也就容忍了,明天就涨今天不下手的话,那不是肉眼可见的损失嘛。
但是现在,当房子回归到居住属性,大涨无望,拿什么撬动客户主动掏腰包呢?
基于居住这个最基本的需求,很多人在探讨,得出房地产的本质是基于空间需求的买卖这类的结论。
因为一切社会组织,无论家庭、企业、单位、机关、商业等组织,所展开的一切活动,吃饭睡觉走路坐车工作娱乐消费学习运动休闲会议等等,都需要在“空间”里进行。
庞大的、不断变化的、因人而异的空间需求是房地产行业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我们深度认同这个观念。
就在今年,去过售楼部的伙伴们应该也能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变化,地产销售人员的销讲话术在逐渐改变,从简单粗暴的物理参数输出在向空间场景的描述转换。
为了讲好房子的空间价值,大多数时候,大家主动去给客户交代的往往是“功能场景”,或者为了营造这个空间,我们做了什么,才让它值这么多钱。
因为,几乎每一个买房人都曾经在脑海里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房子明明是钢筋水泥,为什么几万/㎡?
有人说值钱是因为品质,咱们水泥上面贴了石材面砖;有人说房子的好坏很简单,值钱的是地段带来的附加价值和服务;还有人说是户型好,专利研发。
但似乎说明白这些,还不够。一定程度上,客户对房子的判断,是通过他的角色和强关系来评价的。
只有“父母“才对学区房敏感;只有家有老人,才会对医院敏感;只有身处生产链高位的人,对别墅形态才敏感。反之,你再好的配套、亮点,他是不怎么care的。
我曾经推荐过一个朋友,看了大滩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打的明星户型,据说非常受欢迎,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类型。
接待他的销售人员,应该是接受过相当专业的培训,一直在讲这个户型基本不浪费一点点的空间,考虑得有多周到,如此这般布局,好处在哪里等等。
到了样板间后,还特别强调了,我们是实实在在的一比一还原,和很多样板间虚大的项目不一样,样板间有多大,实际交付的时候就有多大。
到这一步,至少销售人员该讲的都讲了,专业中还透着那么点真诚,朋友对这个户型的好感度是很强的。
结果到了厨房,两个人打转已经开始显得拥挤了,此时,销售人员告诉他:这个厨房面积虽然小,但是该有的功能是半点也不差……
朋友一看紧凑到不能紧凑的台面,就说这户型不行啊,摆摆手就撤人了。
后来我问他是哪里不满意,他说那房子厨房台面巴掌大,咱们西北人得吃手擀面呐,那小厨房老母亲的擀面杖根本就施展不开啊……
功能场景是可视、可描述、可边界化的,因为,客户对平面的户型图不敏感,所以开发商要做立体模型、建样板间,好能让大家能置身其中去感受。
但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人读不懂功能场景,或者说,首选对他们产生直观冲击的,不是功能场景。
在样板间这个模型中,能让大家快速入戏的是“使用场景”。就比如前文的这个朋友,他的家庭构成和他的生活习惯,让他进入厨房,脑海里浮现出的便是母亲的手擀面。
当销售人员在给他说这个厨房布局,这里是什么、那里是什么的时候。他脑海里想的是,如果我买了,我们家人住进来,母亲的主场在哪里,妻子孩子的主场在哪里,家庭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很多时候,发生在样板间里的场景就是:你说你的,我看我的,咱们互相都不耽误。
而关于运用场景的描述,每个人的脑海里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状态都不同,不论工作狂、健身者和晒娃狂魔乃至躺平专家,不同的人生状态背后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当然不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而是精密的人生算法。
怎么才能做到有效输出呢?销售人员无数次问过自己,营销人员在无数的基础上进行了N次方。
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脑子里;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语言跟他交流,他会记在心里。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客户压根不给我们发散运用场景的机会,这太致命了。
目前,买房人观望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还会不会跌,万一要再跌,我不就成了半山腰的韭菜,到时候心里拔凉。
但要我们说,如果是刚需房,任何时间买都是合理的。因为,房子确实是资产,但刚需房并没多少投资属性。
你想啊,房价涨了又如何?你又不会把房子卖掉。跌了又如何?你的生活品质也不会受到影响。至于觉得买亏了,纯粹是主观不爽而已。
过去,推动房价上涨的是谁?
是我们这些占买房数量百分之九十的,一辈子只买一套只用来居住的刚需者吗?
很明显,必然不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00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