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报首席记者 罗菁
本报讯8月15日上午,一场特殊的直播面向全球开启。“主播”是来自交大、同济、华东理工大学的校长和院士们,而他们“带货”的则是今年校内的博士后岗位。
今年7月,上海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发布5157个博士后岗位,岗位年薪最高70万元,其中涉及123家企事业单位的259家博士后站点。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起人才关注,引凤筑巢,此次招聘首次采取了大规模全球直播带岗模式。从今天起至月底,将会安排包括双一流高校、中科院下属单位等多个专场。
一一回应人才真实诉求
博士后的待遇如何、子女就学入托怎么安排、住房问题能否解决……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人才的真实诉求,在此次“云上见面会”上被一一回应,而且说得明明白白。
“安居、医疗和子女教育资源是我们为博士后关注的焦点。”交大人力资源处处长赵震表示,学校在闵行和徐汇校区周边为博士后提供了精装修公寓,其中闵行校区附近有新落成的南洋北苑,还有整体租赁的新黄浦公寓。同时,学校有12家高水平附属医院,为博士后提供医疗保障;此外,学校的基础教育资源覆盖了2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和3所高中,可以为博士后子女上学提供支持。
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李博峰则表示,可以为博士后提供年薪30万元的待遇,获得“国际交流引进计划”或“上海市超博”的年薪可以达到36万元,若是获得“博新计划”则可以超过40万元。期满出站,还可申请办理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移和落户。
“我们博士后的待遇肯定要比新入住的教员要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表示,优秀博士后出站推荐留校,可对接“特聘(副)研究院”人才计划,如果能达到A岗,年薪超过55万元,B岗也有40万元以上,“去年我们留校博士后的比例就达到了53%。”
不仅如此,包括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一众“大咖”也纷纷出镜,介绍学校总体状况以及博士后的发展前景。
岗位面向未来“高精尖”
从表面上看,今年上海发布的5157个博士后岗位似乎少于去年的5627个。但是,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祝颖华在直播中一语中的,“今年发布的只是半年的招聘数量。”
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岗位汇集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本面向的都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高精尖”领域。
尤其是,发布岗位呈现“全球化、平台大、团队强”的特点。其中,面向美国、英国、德国的岗位位列前三,分别投放3228、2887、1416个岗位需求,不限国籍;来自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平台、重点任务、重要项目的岗位需求约占总数的90%;35位院士领衔、众多业界知名专家坐镇合作导师,共筑科研团队。
同时,在此次博士后招聘中,岗位年薪大多集中在25万至35万元之间,中位数为30万元,最高甚至给出了70万元的年薪待遇。约30%的岗位提供免费住宿,超50%的岗位提供住房补贴。
而为了减少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上海还明确,全职博士后人员进站后,还可按规定享受落户、子女教育、购房等市民待遇及获得申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项目的资格。
争夺全球人才不“手软”
问题在于,为何此番上海如此“大张旗鼓”,以丰厚待遇和发展前景来吸引博士后?
推进上海城市发展,必须要下好人才的“先手棋”。对于上海而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一大批顶尖人才。
毫无疑问,上海有其“长处”,包括人才基础优势突出,高层次人才规模持续扩大,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上海拥有张江科学城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及进博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平台。开放、包容、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所孕育的无限机会对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
但是,上海也存在着“短板”,上海国际化人才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化顶尖人才和团队稀缺,在沪工作的外籍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是1.1%,远低于纽约的36%和伦敦的45%。此外,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此前,不少专家提出,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仍然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战略人才引育和集聚“不够快”;二是本土战略人才集聚力度“不够大”;三是战略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
作为智力资源“金字塔”顶端的博士后,自然成为上海出手必争的对象。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目前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154家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园区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13个行政区或功能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截至2022年6月底,上海市在站博士后7305人,其中外籍、港澳台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4%。数据显示,上海共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余名,有10名当选为两院院士,300多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不仅如此,在博士后招募中,有一张独属于上海的名片——“超级博士后”计划。记者获悉,这一计划始于2018年,是上海集聚和留用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王牌”项目。据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给予每个入选者2年共30万元的资助,同时由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资助。4年来,“超级博士后”累计资助博士后1675名,资助金额约5亿元。
2022年,超级博士后计划名额涨幅明显,比上一年提高了59%,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上海市吸引科研人才的意图。申报中,更是突出了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疫苗与新药、临床诊疗技术、智能防控、新材料与防疫用品等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向的优先推荐。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8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