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直播最强渔夫txt下载(全球直播最强渔夫免费阅读)

■劳动报首席记者 罗菁

本报讯8月15日上午,一场特殊的直播面向全球开启。“主播”是来自交大、同济、华东理工大学的校长和院士们,而他们“带货”的则是今年校内的博士后岗位。

今年7月,上海发布公告,面向全球发布5157个博士后岗位,岗位年薪最高70万元,其中涉及123家企事业单位的259家博士后站点。而为了能够更好地引起人才关注,引凤筑巢,此次招聘首次采取了大规模全球直播带岗模式。从今天起至月底,将会安排包括双一流高校、中科院下属单位等多个专场。

一一回应人才真实诉求

博士后的待遇如何、子女就学入托怎么安排、住房问题能否解决……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些人才的真实诉求,在此次“云上见面会”上被一一回应,而且说得明明白白。

“安居、医疗和子女教育资源是我们为博士后关注的焦点。”交大人力资源处处长赵震表示,学校在闵行和徐汇校区周边为博士后提供了精装修公寓,其中闵行校区附近有新落成的南洋北苑,还有整体租赁的新黄浦公寓。同时,学校有12家高水平附属医院,为博士后提供医疗保障;此外,学校的基础教育资源覆盖了2所幼儿园、3所小学、2所初中和3所高中,可以为博士后子女上学提供支持。

同济大学人事处处长李博峰则表示,可以为博士后提供年薪30万元的待遇,获得“国际交流引进计划”或“上海市超博”的年薪可以达到36万元,若是获得“博新计划”则可以超过40万元。期满出站,还可申请办理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迁移和落户。

“我们博士后的待遇肯定要比新入住的教员要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阎海峰表示,优秀博士后出站推荐留校,可对接“特聘(副)研究院”人才计划,如果能达到A岗,年薪超过55万元,B岗也有40万元以上,“去年我们留校博士后的比例就达到了53%。”

不仅如此,包括交大常务副校长丁奎岭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祖信等一众“大咖”也纷纷出镜,介绍学校总体状况以及博士后的发展前景。

岗位面向未来“高精尖”

从表面上看,今年上海发布的5157个博士后岗位似乎少于去年的5627个。但是,市人社局专技处处长祝颖华在直播中一语中的,“今年发布的只是半年的招聘数量。”

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岗位汇集浦江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商飞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和全球头部企业。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临床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基本面向的都是上海未来发展的“高精尖”领域。

尤其是,发布岗位呈现“全球化、平台大、团队强”的特点。其中,面向美国、英国、德国的岗位位列前三,分别投放3228、2887、1416个岗位需求,不限国籍;来自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平台、重点任务、重要项目的岗位需求约占总数的90%;35位院士领衔、众多业界知名专家坐镇合作导师,共筑科研团队。

同时,在此次博士后招聘中,岗位年薪大多集中在25万至35万元之间,中位数为30万元,最高甚至给出了70万元的年薪待遇。约30%的岗位提供免费住宿,超50%的岗位提供住房补贴。

而为了减少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上海还明确,全职博士后人员进站后,还可按规定享受落户、子女教育、购房等市民待遇及获得申报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等项目的资格。

争夺全球人才不“手软”

问题在于,为何此番上海如此“大张旗鼓”,以丰厚待遇和发展前景来吸引博士后?

推进上海城市发展,必须要下好人才的“先手棋”。对于上海而言,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一大批顶尖人才。

毫无疑问,上海有其“长处”,包括人才基础优势突出,高层次人才规模持续扩大,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上海拥有张江科学城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及进博会、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平台。开放、包容、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所孕育的无限机会对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

但是,上海也存在着“短板”,上海国际化人才综合实力不强。国际化顶尖人才和团队稀缺,在沪工作的外籍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是1.1%,远低于纽约的36%和伦敦的45%。此外,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此前,不少专家提出,上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仍然存在三个不足,一是战略人才引育和集聚“不够快”;二是本土战略人才集聚力度“不够大”;三是战略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

作为智力资源“金字塔”顶端的博士后,自然成为上海出手必争的对象。上海是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首批实践地。目前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154家企事业单位和科学园区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13个行政区或功能区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截至2022年6月底,上海市在站博士后7305人,其中外籍、港澳台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4%。数据显示,上海共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余名,有10名当选为两院院士,300多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不仅如此,在博士后招募中,有一张独属于上海的名片——“超级博士后”计划。记者获悉,这一计划始于2018年,是上海集聚和留用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王牌”项目。据2022年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实施办法,给予每个入选者2年共30万元的资助,同时由设站单位给予不低于1∶1的配套经费资助。4年来,“超级博士后”累计资助博士后1675名,资助金额约5亿元。

2022年,超级博士后计划名额涨幅明显,比上一年提高了59%,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上海市吸引科研人才的意图。申报中,更是突出了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疫苗与新药、临床诊疗技术、智能防控、新材料与防疫用品等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向的优先推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81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