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武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十四五”发展目标,到2025年,通过数字化改革赋能,打造泛在协同的物联感知、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集约共享的数据底座、智能敏捷的处理响应和惠民优政的应用场景,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服务一个人,全面智理一座城”,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全场景智慧应用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支撑超大规模城市治理,成为国际国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规划》聚焦“市域智治”“城市大脑”“数字政府”“智慧民生”“精细治理”“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八项主要任务。在民生领域中,将围绕“提效智慧民生服务,打造美好生活愿景”,推进以下7项重点工作:
推进民生服务“一码互联”。加快线下“一卡”线上“一码”的民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市民码”标准体系,打造更多“市民码”场景应用,提供生活缴费、智慧停车、公共交通出行、预约挂号、社保公积金查询、交通违法处理等各类服务。加快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领域全场景建设,为市民提供精准便捷服务体验。
打造一流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夯实智慧教育基础设施,推进全市中小学宽带、5G、多媒体教室、教师移动终端、智慧教室建设,实现国家、省、市、区、校平台数据和行业数据互联互通。以武汉教育云为基础,实现教育资源主动服务、精准服务、个性服务。持续优化“互联网+教育”的应用模式,推动网络云课堂建设,提高教育资源供给的公平性。
提升医疗健康信息化水平。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新模式,推动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服务建设。开展“医、防、养、康、护、药、保”服务一体化建设,提供生命全周期和就医全流程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加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推广应用,完善健康档案信息归集和共享,提高电子健康档案利用率。完善医疗机构分时段预约挂号、智能导诊、检验结果查询、家医签约、远程会诊、慢病管理服务、预防接种等服务。
拓展社保医保应用领域。以社会保障卡为线下载体、“市民码”为线上载体,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开展社保卡在政务服务、就医购药、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更多服务事项“一卡通办”。依托“市民码”,加快形成医保电子凭证服务管理体系,在全市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药机构推广应用,丰富医保电子凭证应用场景,支持扫码、刷脸等多种结算方式,支持职工和居民的普通门诊、特慢门诊、住院生育等多种结算场景。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全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推广智慧养老应用,推进“人工智能养老实验社区”建设,实现“养老全方位、服务零距离”,每年培育1个相关产值过亿元的人工智能养老科技企业。到2025年,在中心城区(含开发区)建成20个以上“人工智能养老示范社区”,打造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城市标杆。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开展武汉地方文化、古籍善本、城市记忆载体等数字化工作,构建武汉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推进“信用+阅读”的智慧图书馆及配套数字资源建设。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提升全市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市民码连接各类文旅服务系统,推动“一码游全城”,为游客提供旅游全过程、全方位智慧旅游服务。推动AR、VR等信息技术与博物馆发展深度融合,打造“不关门的数字博物馆”。
增强智慧体育服务效能。统筹全市体育场地物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数据多渠道归集与融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体育大数据中部节点。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改造,完善全市智慧体育公园、智慧足球公园、智慧健身绿道、体育智能综合体、社区智慧健身房等布局,建成“12分钟智慧健身休闲服务圈”。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连接全市场馆和赛事,加快打造市民健身“一张图”,提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一城五马”、武汉网球公开赛等专项赛事综合服务能力。
一图读懂↓
原文阅读>>>
武汉市新型智慧城市“十四五”规划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资料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编辑整合: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2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