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就是采用靠什么方式或途径赚钱的商业运营方式(商业模式是描述一个企业如何赚钱)

所谓的商业模式,通俗来说就是从哪里挣钱、怎么赚钱的顶层设计。哪怕是同一类产品,因为赚钱的对象不同也就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有着完全不同层次的利润。所以简单归纳一下,这些年我们所见过的商业模式,每一个看下来你都觉得熟悉不过。

商业模式就是采用靠什么方式或途径赚钱的商业运营方式(商业模式是描述一个企业如何赚钱)

1 贩卖模式

这种是最简单的商业模式,就是同一样产品卖谁都可以,谁都有购买理由。

这个模式的产品只能是大众化、大流量、大需求的。例如说水果蔬菜、饮料、日用品、零食、手机、图书,等等的。

而这种模式注定是2C的,而且是只考虑一次性购买的。当然,除了最古老的门店销售之外,还有这几年来最流行的抖音剧情号、音乐号、图书号、甚至是那些“商家都是骗你们的,我们农场都是3块钱一公斤,开一个给你看,又大又甜~”的视频内容,然后就做直播带货、短视频左下角小黄车链接带货。他们只是流量来源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卖给个体商户。

2 专卖模式

这也是相对容易理解的商业模式,就是给一类人,卖一种或者多种同类型的产品。

这种模式因为客户人群固定而基数大幅度减少,所以要卖的产品要不就是高单价高利率的,要不就是高复购率的,来作为门槛。影响产品利润的是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生产成本(价格是市场决定的)。影响复购的最常见的就是品牌和私域。

这个模式下来最容易理解的就是2B和2G的渠道生意,就是找资源找渠道为主。这个模式下,就需要有优质且稳定的产品以及服务来成为自己的壁垒了。(价格是成不了企业壁垒的)。例如说想富士康这种专门给苹果做配件的行业供应链的上中游生产商、给上市企业打印资料做到自己也上市的荣大这种有着特定需求的零售端、和政府合作关系的生意。

当然,除了2B和2G之外,还有专门做品牌的2C生意。这个时代下最流行的就是企业品牌的建立,每个企业都通过“媒体平台种草+曝光+电商平台销售+企业直播带货+大主播带货+私域运营+渠道销售+关系资源维护”的方法不断打造自己的品牌,让它成为企业护城河。例如专门给18-30岁女生卖各类护肤品化妆品的完美日记。

3 平台模式

这种模式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也是将来的一个大趋向。平台模式就是资源整合互通,中间收取服务费和信息(流量)费。其中利用的就是资源之间的信息差、资源差、流量差,而流量就是重中之重。

这种模式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淘宝这一类的B2C电商平台,还有抖音这一类的媒体平台,以及美团滴滴这类生活平台。这一类就是利用到了线上线下资源的流量差。

也还有1688的B2B电商平台,这一类就是利用到供应链之间的信息差和资源差。实际上,现在很多行业内部都自己构建了B2B的平台,不过赛道过于垂直就不为人所知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中介服务,就是一个利用信息差的个人小平台,中介服务的变种就是社区服务了。

而平台模式最典型最成熟的就是互联网的“三级火箭”。

第一级是商品、产品或者内容本身获取流量的方法。
第二级是有了足够的流量之后会将流量引导到其他产品形成生态圈(平台)。

第三级是在生态圈中的各个产品加入广告或者其他更加高利却难获客的产品。

用互联网人的话说:抢占头部流量,建立壁垒——沉淀用户场景,提高势能——完成商业闭环,盈利变现。

小米为例小米手机是作为获取用户的产品,然后围绕着手机的功能逐渐发展出米粉论坛和资深米粉,然后通过小米这个品牌来推小米音箱、小米耳环、小米笔记本等等的产品,以此来形成一整个智能生活的生态圈,最后再给整个生态圈的产品加入广告。广告的收入是占了小米收入的30%+的,所以雷军才一直强调说,手机的利润不会超过5%,因为手机只是作为一级火箭的入口而已。

这种模式十分地强大,毕竟它发展到最后就是一个汇聚了各个产业的生态圈,甚至这种模式的边际成本一直为零,还能持续传播效果递增。然而这种模式却很难成型,因为它需要搭建方要有很强的资源能力、资金能力、流量获取能力、信息差能力。

同时,这种互联网模式也存在只有生存下来的赢家会通吃所有市场份额的特点。两年前的“千团大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熬死对手,撑到最后,先做补贴,后做收割。

不得不说,互联网时代下,未来的趋势是只有想过安稳日子而不参与战争的小个人企业和成为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大赢家集团企业,很难有中型企业长期发展了。中型企业发展下去的结果要不就是等着破产,要不就是等着被合并吃掉。

4 杠杆模式

这个模式其实是最隐晦的一种,就是商品本身是不赚钱的,而是作为杠杆的一端来撬动高利润的另一端。

例如说当年的美国国债卷。举个例子,一张原价2万在两年到期后利润1万的国债券,被现价2万7转卖套现,然后再继续各种转手低价卖,直到接近到期时利润相等。实际上有价值的已经不是“国债利率”本身了,而是这张“卷”。用长期的利率撬动短期的现金流

再者的就是活动套餐玩法。例如之前很火的K12行业,用活动价收一个学期的课程费用,短期之内获得大量的现金流。再用这笔现金流开其他的分店又或者投资房地产,以此做快速的成倍增长。这里活动价所得到的现金流并不赚钱,毕竟它往后一个学期都需要“义务”偿还的。赚钱是能快速增长的那块钱。当然,这种做法有风险的,一旦无法快速增长,那么它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都是低价地干活了,这种做法也就等同于有利息的提前透支了,利息就是原价-活动价的差价。房地产行业做预售,然后拿预售的钱再起其他楼盘也是同样的道理。

房地产行业—恒大事件。说个题外话,其实房地产本身利润率是不高的,赚钱的是地的价值,以及楼价的快速翻倍形成的高杠杆。换句话说,如果楼价长期不升,其实做房地产是要赔大钱的,因为做房地产的都是需要借大钱的,其中的利息比高利贷还要高很多很多。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赌狗的玩法,赌房价一直快速攀升,奈何这二十几年来都赌对了。所以当国家双线政策下来,才闹出了恒大这件事,因为房价不上去,恒大就还不起利息了,闹破产了。

说回来,活动套餐的玩法也还有一种“市场前瞻”的说法,就是提前预测到一段时间过后,市场上的售价会比活动价还要低。那么现在活动价赚的钱就是提前用现在来说的最低价来打将来的更低价。例如说新手机小米10要出之前的两个月,小米9的市场价是1999的,它弄了个活动是1899,两个月后小米10出了,小米9的市场价就是1699。比起将来的亏300,现在主动亏100,在将来看起来,它其实是赚了100的。

第三种例子就是资本金融股市、加盟店、爆店转让这些“泡沫”玩法。有些企业制造出了生意火爆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一时的风口,又或者是人为制造的假象。让人以为是很值得投资进入赛道的,然后一段时间过后就发现其实并不赚钱,并不值得投资。而企业股东赚得就是这笔投资款,也就是割韭菜了。举几个例子,奶茶店的加盟,当初是赚钱,但现在进入就是血亏;茅台的价格,也一直是股市的泡沫,市盈率就没那么高,就是被哄抬放大而已,总有一天会回归本质的;还有电视剧里面用一个亿把通达橡胶生产的轮胎,买下来出口填海,造成企业净利润增长的假象。

5 结语

往后的日子里,会有各种新鲜的商业模式出现,但这些始终都是上面这四种的拆解组合再重新升级而已。这篇文章作为入门级科普文,介绍了普遍的商业模式,给大家扫盲,解答一下那些“它这种售价怎么赚钱啊?”的疑问~有看到更多的商业模式,欢迎探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46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