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昨晚被两句话戳到了。
“我第一次给你了。”
节目结尾。
一身粉衣,刚宣传完正能量的成龙与李诞来了一次拥抱,说出了这句话。

“知道洗发水duang的人,已经不年轻了。”
李诞拥抱成龙之前。
上台说的第一句话。

被戳的不止Sir一个。
还有很多昨晚看完《怎么办!脱口秀专场》的人,Sir后台就至少有340个。

的确。
如果内娱要“文艺复兴”。
成龙,至少在“复活”名单前五名。
节目里,当脱口秀演员们知道请来的嘉宾是成龙时,所有人形状各异,可眼睛里是统一的惊叹。

弹幕也一波刷屏,各种不敢相信。

不敢相信的背后是什么?
是地位,咖位。
更是遗忘。
以至于提起成龙,所有人都为这个名字而惊叹。
却几乎都忘记——
他,还是个有60年从业经验的专业喜剧人。
不信你看。
当其他嘉宾盯着提词器,有点紧张的时候。
他闲庭信步,放松自在,能玩梗,能自黑……
一点不像个年逾古稀的老人。
他抖包袱的节奏、肢体和表情的表演,以及语气的顿挫……
一点不像个脱口秀新人。


不少人惊呼,成龙大哥好强,连说脱口秀都这么厉害。


强?
嗯。
Sir觉得是时候为你们重温一下,曾经的成龙到底有多“强”。
尤其在搞笑这方面。

先说作品里的。
《蛇形刁手》,1978年。
走出李小龙影子的成龙,靠它开创功夫喜剧的电影类型。

拍打戏掉了牙,反而给这个角色增添莫名的喜感。
再来一张图。

造型细看太像松狮了。
看过《喜剧大赛》的应该知道一个技巧:
使相。
成龙早期的电影里,这一招被他玩得飞起。

一边是袁小田、袁和平父子设计的武打动作,硬桥硬马,脑洞大开。
另一边,成龙这种灵活搞怪完美契合袁氏父子的创新,造成了极强的喜剧效果。
让《蛇形刁手》从功夫内卷的香港电影杀出重围。
当然。
这只是初现雏形。
直到《醉拳》系列,成龙才算是彻底把这条路走宽了。
招牌的斗鸡眼使相只是基本功。

更强的,是在动作设计上,也开始“谐趣化”。
简单点说,“娘”化。
当年的成龙玩起来,可是丝毫没有负担。
醉拳招式,醉八仙里,有一招是学习何仙姑的姿势。
成龙装女人。

不仅装。
而且还用出色的动作设计,把招式用在最后决战上。


骚话连篇,打斗也放浪形骸。
注意他最后坐下的姿势和表情。
跟《A计划》里的名场面坐自行车,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十几年后的《醉拳2》里,这种风格已经被他玩得极为成熟。
贡献了超级多的名场面。



使相扮丑,吃瘪,装异性,穿女装……
俗吗?
成龙不在乎。
因为在当时的电影环境里。
娱乐大众这件事,对电影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



在电影中,早年的他,各种没有包袱地玩,放开了玩。
但这种玩,这种动作设计,其实是极为考究的。
功夫喜剧。
喜剧是内核,但最大的特点,还是功夫。
动作,才是成龙式电影长盛不衰的根本。
《A计划》,成龙里程碑式作品。
自行车大战早已被多次模仿、致敬。





晾衣杆,窗户,痰盂,长梯。
这些生活气极重的物件,成为成龙在片中一次次拒敌的武器。
相对过往功夫片中一板一眼的肉搏。
成龙这种对于身边物件的使用与动作设计,让不少网友直接给了很多场景“成龙快乐城”的称谓。

《红番区》里的家具城。


《奇迹》里的绳厂之战。


惊险刺激,又不失趣味性。
尤其一个很重要的点。
想象力。
充分学习巴斯特·基顿的风格,以及借鉴各种经典之后,成龙用“惊险”+“喜剧”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 上:《A计划》(1983)下:《安全至下》(1923)
之所以Sir要重点强调《A计划》。
因为从这一时期开始,成龙开始“搏命式”拍电影。
靠着极强的专业性与牺牲,成家班和成龙的电影,开始引领香港电影,甚至进入世界电影史。


没错,那个我们熟悉的成龙出现了。
但鬼马的成龙,也似乎逐渐让位了。
去哪了?
电影之外。
成龙成为“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恰饭”。
恰饭不仅不可耻。
而且很有梗——
八零后经典回忆。
国内版小霸王学习机和VCD机。



新世代的网游页游。

甚至贯穿你家厨房到浴室每一个角落的小商品……


当然,还有最出圈的那个。
Duang duang duang的来源。

Sir不得不说。
那时候的广告,确实比现在用!心!多!了!
重温一遍,堪称一段爆梗脱口秀。
(这篇不恰饭不带货,请放心向下划)
首先。
你敢信吗,这部广告跟电影一样,有专业片头。
甚至清晰标注出每部分“剧情”的时长、语言,和代理方、制作方信息。

广告开始,竟然还有故事线。
开场便是一段伪纪录片手法。
成龙参加品牌代言发布会,现场长枪短炮,大佬们故作镇定地握手致意。
殊不知……
质疑早已在旁白中响起:
从来没拍过洗发产品
为什么这次会特别接拍中药世家的霸王洗发液广告呢

接下来,便是那段载入史册的标志性访谈。
对了。
访谈之后,竟然留下了一个“彩蛋”,其中还藏着巧妙的隐喻意象……
好吧。
Sir不编了。
今天这篇,Sir的确一时兴起。
却也来自一种压抑已久的情感——
怀念那些为电影这门手艺拼命过,牺牲过的人。
致那个笑得开怀的时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62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