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 应天府 承天府(应天府、顺天府)

红楼梦》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林如海的抉择

接上文,军牢道:我们不管你什么真的假的,你跟我们走一趟回禀我家老爷,省的我们来回跑。军牢们连推带拉将封肃带去府衙。家人们惊恐万分,不知是福是祸。

各位看官老爷可能对“知府”没有概念。也不清楚贾雨村为什么能任“本府知府”。这些信息《红楼梦》书中并未提供。即使曹公想象能力了得,写书天马行空。但在写书之时也始料未及时代变迁如此之快。现代的我们既然对曹公认为如吃饭、睡觉般习以为常的生活常识都知之甚少。

但就是这些附有时代印记琐碎的柴米油盐、婚殇嫁娶、人情世故、科举功名、小姐丫鬟、妯娌之间的人间烟火组成了曹公的幻梦一场。也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生活常识成为了读懂《红楼梦》的关键。

《红楼梦》没有纪年。曹公还特别在书中借空空道人之口向补天石提出质疑,补天石含糊其辞。这种欲说还休我不知道表达了曹公如何的境遇。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不是不想说,是真的没法说”。

《红楼梦》看似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其实都基于简单的逻辑。这世界虽然不断地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它原有的面貌,但其内核却从未更改。这内核是什么?在西泠看来不过是“名利”二字。不过除“名利”二字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情”字。曹公《红楼梦》表面上写的是“情”,而实际上写的是“名利”之争(此处不能再往大说)。

曹公写作《红楼梦》时为规避所处时代统治者对《红楼梦》及自身威胁也是挖空心事。我们从《红楼梦》人物服饰、头饰、头发、用具等更像明朝(例如清朝男人头发为金钱鼠尾,肖平四夷定鼎中原。清朝男人除和尚、道士以外将头发四周剔除只留颅顶一小块头发,如铜钱大小扎起来像老鼠尾巴一样。样子相当怪异。直到清朝中后期头发的面积稍微扩大一点儿,但也没像现在清宫剧里男性角色头发那么多。);再如在故事中经常提到的“笏”,明朝官员上朝时必备的,反观清朝官员上朝双手捧朝珠,低头看二纽,没见用“笏”的。但《红楼梦》中的某些礼仪更像清朝(例如:打千儿,清朝较为流行)。又例如《红楼梦》皇帝、妃子生活所在地与真实时间线不符。《红楼梦》中皇宫在金陵(今南京/应天府)皇帝、妃(贾元春等)都在宫中,有朋友会说了:没问题啊,这不正验证《红楼梦》写的是明朝的事儿吗?听我把话讲完,我们在书中看到这样一段情节,刘姥姥大观园时由宝玉等陪同到过妙玉处,妙玉拿出一套自己珍藏的茶具待客,其中有2个茶杯,“宣德”年制与“成化”年制,什么意思?这说明《红楼梦》故事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至少晚于“成化”年。我们即使对历史不是很清楚也应该知道明朝朱棣(燕王)夺权后将国都从金陵(应天府/南京)迁都到自己的封地北平府(后改为顺天府匹配国都/北京)改年号永乐,此后明朝国都一直在北京,原金陵(应天府/南京)作为陪都存在。也就是说现实情况下宣德、成化以后更没可能皇帝在金陵皇宫朝政。清朝就更没可能了(清朝留都是奉天府,今沈阳,入关后定都顺天府/北京),这显然与《红楼梦》人物生活的时间线不符。再例如宁荣二府所在地在石头城内并不在金陵城内,石头城在金陵城西北,是一座防御要塞,你看甄府甄宝玉在金陵城内,宁荣二府贾宝玉在城外。你品,你细品。

再说官职与品级。我们从《红楼梦》中看到的官员“官职”与“品级”基本与清朝官员“官职”与“品级”是相对应的(个别的例如林如海的升任兰台寺大夫我们单说)。例如贾雨村考中进士后外班任“知府”只有在清朝时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这个原因书中没有写,不过我们可以推论出来。为什么说在清朝可以?这里我们要涉及到另一个知识点“科举制度”中的“官职”、“品级”与“进士”、“庶吉士”、“翰林”之间的关系。

先说“科举制度”中“进士”“庶吉士”与“翰林”的关系。考中“进士”后皇帝会“点翰林”也就是说要从考中“进士”的考生中择优选择另行考试或其他方式(长相这时就有相当的优势了,别在说看脸是现代人的专利,古来有之。例如清朝的军机大臣和珅),选中的“进士”被称为“庶吉士”,经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才是“翰林”。考试结束即为称“散馆”。

再说官员“官职”与“品级”关系,清朝“翰林”与“知府”同为“从四品”。所以贾雨村任“知府”唯一的可能即是贾雨村是“翰林”出身,这也与封肃口中说的甄士隐已经走失一二年相对应(这一年八月十五甄士隐赠银助贾雨村赴京赶考,贾雨村当日五更出发,也就是八月十六凌晨出发,第二年春闱中进士,同年的正月十五英莲丢失,同年三月十五葫芦庙失火殃及甄士隐房子,同年甄士隐搬到乡下庄上居住,亦是同年因旱涝不收盗匪横行,甄士隐将田地折现携妻并家人投奔大如州岳父封肃,又过了一年因不习农事日子渐落下世,在街上遇跛脚道人,解注好了歌,遇到人一同而去。这时应是贾雨村考中进士的第二年。也就说甄士隐随跛脚道人而去的第二年既是贾雨村考中进士的第三年,那么贾雨村到任本府知府是在考中进士三年后,时间对应)。

那为什么说明朝不行?明朝“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知府”“正四品”,品级不同。再说时间上也不行,明朝初为“翰林”职称为“待读”或“待讲”授予“正六品”,然后晋升为“待读学士”“待讲学士”授予“从五品”,再然后才能晋升为“翰林学士”授予“正五品”。不要看“翰林学士”与“内阁大学士”同为“正五品”但那是两回事儿,“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这时还没资格与皇帝讨论朝政,就是个干活的,而“内阁大学士”是直接参政的。换句话来说“内阁大学士”要比“翰林学士”大的不是一星半点,“翰林学士”只是有了进入内阁的敲门砖而已。

反过来我们看一下清朝为什么可以。清朝初为“翰林”即“翰林院待读学士”“翰林院待讲学士”“内阁待读学士”授予“从四品”。也就是说“翰林”一开始的品级就与“知府”品级“从四品”相同且一旦是“翰林”即有了入“内阁”的资格。

我们说完了明清两朝“翰林”、“知府”,“官职”、“品级”的问题。我们再来说说“知府”到底是个什么“官”。

古时国家的行政管理大概分成两部分“中央”和“地方”。先说明朝,朱元璋初期沿袭“元朝”的制度“三省六部”,只是对“三省六部”中的“三省”做了些许的名称改变。不久后朱元璋废“三省”直接管理“六部”加强中央集权。这时的翰林院还是介于皇帝(朱元璋)与“三省六部”之间,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修史、记录皇帝起居、草拟行文之类,也有继承下来了票拟权利,不过在强大的朱元璋面前没什么实际用处,这个不细说),朱元璋废“三省”后“翰林院”权利逐渐增大,这也是朱棣夺权后为何要成立内阁的主要原因。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只是顺嘴一说而已。无论是朱元璋时期的“三省六部”还是朱棣时期的“翰林院”“内阁”“六部”还是清朝的“翰林院”“内阁”“军机处”“六部”这些都是“中央”机构。

重点来了,对应“中央”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就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清朝继承了明朝“地方”行政管理划分,只是对官职名称、品级、区域大小做了调整,但基本类同。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从大到小依次为:府、州、县(我们先不细分)。我们以清朝官职为例。府区域内最高行政官员就是“知府”,州区域内最高行政官员就是“同知”或“直隶州知州”县区域内最高行政官员就是“知州”。所称“本府知府”就是“地方”某一个府行政区域内最高的行政长官。

这里我们还有一点要说明,这个“府”也是有区别的,我们以清朝为例:顺天府、奉天府除外,其它各个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都可称“本府知府”。顺天府(今北京、原北平府)为京师,一把手为府尹,次之为:府承。奉天府(沈阳)为留都,一把手为府尹,次之为:府承。这里提到的明清应天府、顺天府、奉天府都属特别行政区域,主管官员较其他府知府高一个等级,副职较其他行政区府知府高半个等级。例如其他“地方”知府调任到特别行政区作副职都算升迁。

以上尽是通俗的对诸如行政区域划分、官职名称、品级、科举及翰林、中央及地方机构作个简要介绍,便于观者老爷们大概了解《红楼梦》的底层逻辑,错愕之处一大堆,别太在意。

西泠觉得曹公故意地将《红楼梦》背景写得模糊,是明不是明,是清不是清,书中时间线与现实时间线交织是有他根本用意的。非要弄个明白反而自寻烦恼,不如就按曹公明确指出就是梦里的故事。我们先把表面这点儿事儿弄明白再说。

说回正文,二更(21:00-23:00之间。古时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纪年,俗称:六十花甲子。用十二地支计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96刻/清。我们经常说三更半夜既是:子时,23:00-01:00。二更即为亥时,21:00-23:00。一个时辰分8刻既每刻15分)封肃才归,高兴万分。家人们问到底是怎么回事?封肃就将见新到任知府太爷情景复述一遍。原来知府太爷与女婿(甄士隐)是旧交。上任路过咱们家门前看到娇杏那丫鬟买线以为女婿移至此处居住故差人来请。我一一回明。太爷又问外孙女,我说那年十五看灯丢了,太爷不免伤感一回又说我必差人寻访回来,甄夫人听罢不免伤感。一夜无话。

次日(第二天)一早差人送来两封银子(具体数量不详,但肯定不是小数)、四匹锦缎(称为锦缎的布料不便宜,所称金银细软中的细软,说明这东西在当时与金银同等价值)答谢甄夫人并密信一封给封肃托他向甄夫人讨娇杏做二房(这里看官老爷们要注意,贾雨村向甄夫人讨要娇杏做的是二房可不是一般的妾,这里有可能甄夫人名义上认娇杏为干子妹或封肃认娇杏为干女儿),书中原话:封肃喜得屁滚尿流,(相当于封肃做了知府太爷的岳父)不予余力串掇甄夫人成事儿,夜里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了进入。这知府太爷(贾雨村)欣喜自不必说,只说娇杏这丫头命运两济(命、运是两套不同的运行系统),自从到了贾雨村身边一年便生育一子,又半年其正妻因疾而世,雨村将其扶侧作正室(分两步走,从妾到侧室,再由侧室到正室)。(在此声明:我们所讨论的《红楼梦》为通行本百二回。如因需要其他版本引入我会注明)真所谓:【偶因一遭错,便为人上人】。(观者老爷们曹公在这里通过甄士隐女儿英莲与丫鬟娇杏的命运反差处理的妙极了。英莲是主人,被拐后卖给薛家做丫鬟。娇杏是丫鬟只因多看了贾雨村一眼变成了主人)贾雨村又差人封百金给封肃又谢了甄夫人许多事物令其好生赡养,以待女儿寻访的消息。

原来贾雨村至那年八月十六日启程赴京都赶考特别顺利,考试属于超长发挥那种,得中进士,选入外班,现已升任本府知府。因初到官场,对下属严格,又因年轻气盛有些才华时而怠慢领导。不到两年上司便找了个理由参了贾雨村一本,说他两面人,当人一套背后一套,表面中正背地里与他人勾结贪污腐败,搞得当地民怨四起,并且侍才而骄不把领导放在眼里。(这里说一下原文说的“贪酷”个人理解,在当时像贾雨村这样的知府有一些灰色收入是正常的,是官员们之间公开的秘密,贾雨村算是好的。酷这里可能指因刚开始当官要求下属比较严格,挡了别人的财路且把周围的人得罪个遍)龙颜大怒,立批革职。(这里大家要注意,书中没说。其实贾雨村与皇帝之间不但是认识而且我认为皇帝对贾雨村还是相当熟悉和信任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当皇帝看到参本中说的一时也是气晕了。皇帝心里话是我那么相信你,不想你到任不到两年既然就学坏了,让朕太失望。我们从后果中也可以看到只是革职并没有治罪,换做他人还不得关起来。)公文一到阖府上下欢腾。(可见贾雨村此时的确还没有摸到当官的门路或者说“上下已经腐败到一定程度”。有人说这时的贾雨村已经变坏了或本身就坏,从讨要娇杏就可以看出。西泠不这么认为,讨要娇杏是个男人就会这么做,曹公已经给出前因了,并不是如贾赦讨要鸳鸯一样纯属为了泄欲。贾雨村与娇杏是有情的。再者要报答甄士隐知遇、赠银、助考之恩怎么报?正借此机会可以有理由名正言顺的照顾甄夫人。大家可能会想,要报恩怎么如此麻烦,把钱直接给甄夫人不就行了。古人男女不能直接见面的,如若不是甄夫人并丫鬟生活已经落到如此贫困,丫鬟是不可能抛头露面的更别说甄夫人,一旦让娇杏做二房,娇杏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回门直接见到甄夫人,你以为贾雨村不知道封肃是什么人吗?)且说贾雨村形色如常,交接好各项事务,(#一个有大作为的基本素质,与贾雨村此后的官运亨通有很大关系)将所积攒的家资并家人送回原籍安插妥当,自己却担风袖月游历大好河山去了。

再次声明:西泠读《红楼梦》为通行本百二回

以下将进入《红楼梦》第二回关键部分。其一:在西泠看来交代了贾雨村一生的境遇及归宿,虽已知晓在梦中但终究无法超脱。其二:借冷子兴之口让读者对宁荣二府有基本的了解,为最终宁荣二府之所有书中人物的命运做铺垫,为全书定调。其三:曹公虽寥寥几笔,但明确交代了林如海艰难的抉择,告诉读者为何黛玉非进贾府不可的真正原因。

本章节中给出信息量是最多的,阐述底层逻辑最多的,千万要细看琢磨。对于古人可能是习以为常的事儿,可对于我们就要费些力气了。

话说这日贾雨村游历至维扬境内(维扬-今扬州旧称。“游历”说的好听,其实就是丢了正经儿的工作到处打零工罢了),听说林如海在此担任鹾政点,到任一月有余(鹾政点:古时管理盐务的官员)。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上一章节解释过古人名、字、号,在此不赘述)。乃是前科的探花(这句话太重要了必须要细说。科举三年一次,我们来仔细分析林如海是那一年科举的探花。直接说结论再说细节。西泠认为林如海比贾雨村晚一届科举,也就是说贾雨村庶吉士散馆为翰林之时林如海科举及第第三名。计算如下:贾雨村翰林当年到任“知府”,没做两年被革职,游历第一年时有过一次科举,游历第二年到林如海家做家庭老师即西宾,西宾:可以理解成古时主人请家教老师是住在家里的且为表示尊重安排家教老师住在正房西屋,主人住东屋故称西宾。所以我们今天租房子为什么叫房主为房东。前科对应的是本科,本科既是贾雨村在游历第一年之中有过的这次科举,那么前科既是雨村翰林的那次。也就是说虽然书中没写,但可以肯定的是林如海也是翰林出身,只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从从四品升到了正三品,虽然我们不知道“兰台寺大夫”是个什么官职品级但林如海是“巡抚”,而且是皇帝钦点的巡盐“御史”,内在逻辑是皇帝委以重任、林如海本身才能过硬,升官快不难理解),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接下来就是林如海的家庭背景。祖上是列侯,本来按例传三代,到其父为第四代,因皇帝念祖上之功特批其父又继承一代。林如海为第五代所以想出人头地只能科举(如有机会单独讲推恩令的由来及作用)。虽然是中鼎之家也是书香门第(这里书中介绍林如海家庭背景是有原因的,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何等尊贵的荣府小姐,贾赦、贾政之胞妹贾敏会嫁给林如海,这里表示贾、林两家门第相当,且根据推算贾敏嫁与林如海之时林如海尚未参加科举没有功名,所以写明家庭背景尤为重要)。林家枝庶不盛,虽有几门皆为堂族,今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子年三岁,于去岁夭折,今只有嫡妻贾氏生的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林如海有二个孩子,三十五岁时嫡妻贾氏生的黛玉,三十六岁时庶出一男孩,三十九岁时男孩早夭)

这时贾雨村生了一场大病在旅店之中月余才好,钱也花的差不多了,正想着找份工作。巧在有旧友处得知林如海正在聘请西宾,便拖朋友之力到林如海家做了林黛玉的老师。(这个应该好理解吧?当时像贾雨村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并不多,他有意去就不会有别人的机会,就好像我们去找工作,人家是985、211,我们是普通高校,您说会想谁?反过来说现实,就是告诉我们,人要多读书,学历很重要,古往今来皆是)这林黛玉身子又弱,上课又少故贾雨村十分清闲。闲阴好过转眼过了一年,林如海嫡妻贾氏一病而逝,黛玉守孝上课时间就更少了,贾雨村也不想吃闲饭故向林如海辞馆,林如海不同意,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老师教导黛玉遂又将贾云村留下。(各位看官老爷这林如海官场可谓得意但家庭上遇到了重创,三十九岁儿子死了、四十一岁老婆死了,连招厄运,这对林如海的打击有多大,不言自明了吧。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古时女儿是不能继承家业的,没有儿子意味着绝户,家产会被分掉,房屋被政府收走。可见林如海对黛玉的将来会有多么担心,所以必须要把黛玉安排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中重男轻女的原因,这东西镌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甚至于你都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这么想,这么做。有机会讲商鞅变法以户为单位你就会知道这里边的可怕之处)

林黛玉本就上课极少,又因母亲病逝上课就更少了,所以雨村几乎没有什么事儿更加清闲。天气晴好便出门闲逛。

这日偶至郭外(古时城有内城及外城之别,在内城外建翁城又称“城廓”,基于战争守城之目的,各位看官老爷只要知道出了郭外才算真正出城即可),无意间走到一山环水漩,茂林深竹之处。见一座破庙,庙门匾额“智通寺”两边有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欲知余情如何,待看下期分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6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