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宝应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范敬贵先生是一位多产作家,勤奋笔耕多年不辍,至今已经有30部著作问世。日前,他赠我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舌尖上的宝应》。这本书不仅印装精美,内容也是堪称一流。
应该说,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文章我都从范先生的微信公众号“泽文梦笔”中读过了,不过,再次披阅,依然回味无穷。
感触之一:能写这样一本美食小品的人,必定是个“吃主儿”,对各种吃食充满着超出一般人的热爱。
范先生的这本美食小品,或介绍独有地域特色的食材,或展示颇具色香味型的菜肴,从自己品尝的亲身体会入笔,将舌尖上的感觉写得细致入微,继而从厨艺的关键步骤展开,把制作过程、烹调方法与不同菜系技艺的特点说得详细到位,让读者在读到这些文字时,禁不住馋涎欲滴。
人们把喜爱美食、热衷美食、懂得美食的人称之为“食客”,也有叫“吃货”的,北京人叫“吃主儿”。有的看文章的题目就知道作者一定是标准的“吃主儿”,如《中华鲟有价值的就是那根筋》《泥鳅赛人参》《清明前后吃田螺》《冬季进补莫忘芋头》《吃毛豆讲究原汁原味》,什么好吃,在什么时候吃,怎么吃,这些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本身不是一个对“吃”极有兴趣并极有研究且极有造诣的“吃主儿”,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比如在写到鱼的做法时,文中说:
要说鱼的做法,可以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做法。但是在宝应,只要是做渔家宴的饭店,不管大小,厨师们都有一道拿手菜叫湖八仙,里面涵盖了宝应湖里的白鱼、马季鱼、鳊鱼、鲫鱼、河蚌、田螺、河虾等等这么多湖鲜在一起。这鲜味能差吗?
在农家酒店吃鱼,烧出来的鱼没有一点腥味,再加上大锅土灶的做法,把握好柴火很关键,大火煮熟,小火收汁。既保证了鱼肉的紧实,又保证鱼原始味道。
这样的“吃主儿”,是不是让你心悦诚服?
感触之二:能写这样一本介绍宝应地区美食的人,必定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宝应人,对家乡的风情风物有超出一般人的热爱。
范先生这本洋洋二三十万字的煌煌巨著,分为六个部分:宝应水鲜、宝应特产、宝应瓜蔬、宝应藕韵、宝应美食、宝应小吃,可谓将宝应“舌尖”上的好吃的东西一网打尽。如果不熟悉宝应,不了解宝应的出产,不知道宝应人怎么吃、吃什么,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范先生在本书《前言》中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到:
“食”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很像是在一个屋檐下升起一堆火这幅画的写意。而美食从远古一路走来,吃到人们嘴里的是越来越精致多样的美食,留在人们心中的却是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宝应人自古以来就讲人情,人情甚至已经等同于食物, 不论是从遣词造句上说,还是纵览宝应美食的历史,可以说,宝应美食有着一种让人无法一眼勘透的精妙艺术。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食材,独特的烹饪技艺,正是因为在宝应生活了六十多年,范先生熟稔宝应的一草一木,对宝应之“食”如数家珍,请看:
宝应的核桃乌、安丰卜页、氾水素鸡,娓娓道来,细述其佳;
宝应的湖八鲜、新八宝、秋三宝,一一介绍,笔下生辉;
宝应的藕粉、藕饼、全藕宴,择其精华,赞不绝口;
宝应的八大碗、六碗四盘、时令小吃,悉尽展现,精彩纷呈。
读者在阅读这些关于美食的篇什时,也是在回味餐桌上的美味,咀嚼舌尖上的享受,而这一切都与大运河畔古城宝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家乡宝应的美食立传,范先生做了件功莫大焉的好事。
感触之三:能用生花妙笔把美食写成可读的文字,必定是一个写作高手,对中国的文字文学凝聚着超出一般人的热爱。
写作是一种境界,写“食”,不仅仅是对食品菜肴的介绍,也不仅仅是对烹饪鼎鼐过程的记述,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养和文字驾驭之力,是难以达到完美的效果的。
因为饮食是文化,写吃,不仅是就菜写菜,它不是食经菜谱,它是一种很特殊的小品文,必须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必须熟知许多名馔的由来与历史典故,并且还要引经据典说出前人是如何评介的,还要能揭示出这“吃”后面的深邃内涵,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现出饮食文化的精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听过乾隆爷为“软兜长鱼”起名的故事吗?
你知道梅尧臣的诗句“青青老菱叶,下有繁繁小。浪尖拨船女,刺手终不嫌”的诗句就是在宝应写的吗?
你知道浦儿菜为什么又叫“抗金菜”吗?
你知道宝应的“鹅毛雪片”藕粉是什么时候成为宫廷贡品的吗?
如此等等,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所以,你读这本书不会感到枯燥。
作者在本书《后记》中对于“吃”的境界作了很独特的诠释,他说:
吃是人们联系感情、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交际应酬活动多在餐桌上完成。吃有几大境界,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第二大境界“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第三大境界“聚会”,此境界重在一个“聚”字。第四大境界“宴请”,多以招待为主。第五大境界“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第六大境界“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第七大境界“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第八大境界“猎艳”,要“奇”。第九大境界“约会”。约会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第十大境界“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
我觉得吃的这“十大境界”,应该再加上一个境界,就是“写吃”。只有会挑会买、会烹会调、会吃会品,加上会写会道,才能是全境界的“吃主儿”。
范先生每天坚持写作,对写作的热爱和对美食一样,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范先生就是够格儿的“吃主儿”,因为他真正到了“写吃”这层境界。
宋代尤袤说书可“四当”,第一就是“饥读之以当肉”,书也是可以当成美食佳肴的,而范先生的这本《舌尖上的宝应》写的全都是美食佳肴,那就更可以读之当餐,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所以,我把本文的题目定为《玉馔珍馐颇足道,锦文绣句亦可餐》。
我向大家、特别向喜爱美食、喜爱文字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7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