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走红”几乎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
有些人通过网上销售实现了大幅增加收入,而在加拿大,有一位女士却仅靠在家曬腳一年就能賺取數十萬。

32岁的加拿大女子杰西卡·古尔德居住在安尼斯摩尔小镇,她以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而闻名。然而,与其说是传统的自拍照或者服装产品样品,倒不如说她分享的是自己的脚照片。
偶尔上传自己的足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比如,杰西卡无意中发现了一则针对恋足癖人群招募足模的招牌广告。

杰西卡在拍摄一组专业照片后,注意到她的照片受到了许多摄影爱好者们的热情反响。因此,她迅速开始与这个群体正式交流。
她最初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对看上去普通的双脚着迷,而且他们所喜欢的部位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喜欢足弓,另一些人钟情于脚踝,还有人对脚趾情有独钟。
而很快,杰西卡发现一个商机,她会按照顾客的要求付费拍摄,并且还出售一些周边产品,如今杰西卡已经就此为业,足不出户就年收入55000英镑。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被认为是一种性偏好障碍。通常,它表现为对特定物体或非生命体的强烈性吸引和依赖。在一些情况下,恋物癖可能会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治疗方面,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处理并管理这种性倾向。
也许许多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对脚、丝袜、高跟鞋等具有特殊偏好?这种现象是否被视为一种疾病,并且需要接受治疗呢?
实际上,恋足癖是恋物癖的一种表现形式。
恋物癖是一种通过反复收集异性所使用过的物品来满足性需求的心理疾病。尽管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常与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因素有关。据观察,这种行为几乎仅在男性中出现,多数病例始于青少年期,也有个别病例起源于儿童期。

(总结性的恋物地图)
这种疾病到底是不是心理问题呢?
患有这种病的人通常对异性或异性生殖器没有兴趣,而更倾向于喜欢直接接触异性身体的物品,通常对未被使用过的物品不太感兴趣。
患者通常不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但却可能会出现偷盗异性的用品并收藏起来的行为。为了得到某些东西,他们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比如偷盗、抢劫等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被认为是心理变态的表现。
患者通常被迷恋一些私人物品,他们通过抚摸、亲吻、玩弄、嗅闻、吸吮等方式来激起性兴趣。

有一些人可能会对异性身体的非生命物体,比如指甲、脚趾、头发、手指等产生极度的迷恋。他们可能会在公共场所偷摸异性的衣服或毛发,甚至偷偷剪下毛发来作为性刺激的物品。
离开迷恋对象后,患病者可能会无法发挥正常的性功能,因为他们可能会把迷恋的对象当作取代伴侣进行正常性活动的替代品。
根据2017年《性研究学报》的一项研究显示,据称在美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生活中曾尝试过至少一种特殊性癖好,因此这类癖好的人还真不少。

恋物癖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如果有人发现自己或他人存在恋物癖的现象,建议寻求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进行评估和治疗。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并管理他们的情感倾向,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与物品有着多种复杂的关系,恋物癖只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涉及性的问题上,只要不会伤害他人,个人对自己身体的自由权利应得到尊重。
只要特殊喜好的行为不会给自身带来强烈的痛苦,也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且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影响,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应被视为一种疾病,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一样普遍。
如果已经违反了行为道德准则和底线,那么就必须要严肃对待。

通常治疗恋物癖的方式可以从心理和药物两个方面进行。在心理治疗方面,包括认知疗法、行为治疗以及性治疗等方面。
1.认知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询问患者关于自身心理发展的过程,以明确症状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具体内容,帮助患者分析发病原因,并让患者正确认识性心理的发育过程。从而让患者意识到自身行为可能是一种变态、不成熟的表现。
2.行为治疗
通过对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态的行为,通过特定的训练激发患者的自然功能,帮助其建立合适的性生活。
药物主要包括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等。一些抗抑郁药物如丁螺环酮起效时间较慢,能够降低患者在出现异常性行为前的焦虑状态。同时,抗抑郁药也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针对那些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自我伤害倾向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激素治疗。
总的来说,在得到对方的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与他人进行恋物行为,应该被视为行为的基本规范和底线。
只要不造成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对他人的性取向保持中立,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包容多元的社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5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