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朋友圈别人看到的页面是什么,为什么停用朋友圈别人还是能看到?

文/辉哥奇谭

2022/03/26

最近几天做一个尝试:每天除了早晨睡眠、运动打卡之外,在剩下的23小时内关闭朋友圈。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希望尝试进一步减少手机的使用时长,前段时间的努力让手机使用时长从每天6小时以上降到了4小时左右,但是再往下降的时候,碰到了阻力。

因为看到每天微信的使用时长占比超过50%,于是决定从微信着手,而微信中朋友圈的使用频次很高,于是自然想到关闭朋友圈。所以从周一开始,朋友圈、视频号、直播这些入口都主动关闭。其中朋友圈每天早晨打开一小时左右,其余时间关闭。

经过3天的测试,我得到了怎样的结果呢?

第一、手机的日均使用时长并未减少

手机的日均使用时长还是4小时以上,其中微信的使用时间并未明显减少,还没有仔细看数据,但感觉上是主动看微信公众号的时间变长。除了微信之外,飞书在手机上的使用时长也增多(这与我最近开会一般不带电脑有关)。

虽然手机的使用时长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因为总时长没有变化,所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当然,因为我每天晚上能在10-11点熄灯,所以晚上9点以后刷手机的时间大为减少,这是明显的进步。这一点与关闭朋友圈关系不大,主要与用「他律」的方式强迫自己早点入睡有关。)

第二、个人灵感减少了

但有个感觉,即个人日常的灵感明显变少了。我本以为有想法可以用flomo记录,而非朋友圈记录。但是结果发现,朋友圈不仅仅可以用来记录灵感,更重要的作用是来激发灵感。虽然朋友圈的噪音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个人想法和文章链接。这些内容都是激发灵感的源泉之一。缺少这些内容的刺激,个人的灵感自然减少。

所以对我而言,缺的不是记录灵感的地方,而是激发灵感的地方。

第三、与大家的交流减少了

我的微信联系人有接近5000人,其中估计有上千人保持着有效的联系。之前这些联系都是通过朋友圈的信息保持着,别小看「一瞥」,这是我们用最小成本对朋友保持关注的行动。如果再加上顺手「点赞」甚至是「评论」,就构成了最简单的隔空互动。

这种互动短期看似乎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从长期看,却是维系一个「弱关系网」的关键。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及「弱关系网」的巨大价值,最典型的案例是:我从2001年之后的几乎每份工作(也包含当下的工作),都是从弱关系网的推荐中获得的。

从以上三点启发可以看到,其实对我这样的人而言,朋友圈关不得。虽然我们在平时经常抱怨朋友圈的噪音太多,但是这就是当下的世界 —— 一个充满噪音,也充满活力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我们希望拒绝噪音,为自己创造一个「纯净」的世界时,我们就是拒绝与更多的人进行思想交流。

而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为了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我们就得适应这个充满噪音的世界,在这里面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获得灵感,得到启发。

书籍《理性乐观派》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下:

「没错,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是我们(创造文明),而不是虎鲸呢?」

他自问自答:

「我认为答案是:在人类历史的某个时刻,思想观念开始接触、交配、互相结合。」

经过这三天的关闭朋友圈尝试,我发现,类似朋友圈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就是当下人类进行思想观念的「接触、交配、互相结合」的温床。

从个人而言,在朋友圈分享个人想法与动态时,完全可以从托马斯·杰斐逊的思考中得到启发:「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以我之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亦不因此身处黑暗。」

我在烦扰时,曾经希望像《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样离群索居,但后来发现,如果有很多人都去尝试过这样离群索居,自给自足的生活,文明会出现巨大的倒退。而自己最近三天尝试关闭朋友圈,颇有「离群索居」的意味 —— 幸而,这种尝试很快失败了!

朋友圈,我回来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3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