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巴黎贝甜这两天火了,根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开的行政处罚信息,因为涉嫌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8月12日对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巴黎贝甜)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及用于违法生产的工具设备,罚款58.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这是一个程序完全正义的处罚,处罚事由显示,当事人在疫情封控期间封闭了位于景联路759号的工厂,安排部分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回到住所的员工前往其培训中心暂时过渡,并利用培训中心烘焙设备及物流中心配送的原材料制作面包自用。随着封控持续,周边社区对糕点产品需求增大,当事人于4月23日至4月26日期间,在上述培训中心内从事糕点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该地址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相关资质。当事人的上述行为属于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对其处以没收物品、没收违法所得5.85万元、罚款58.5万元的处罚。

根据程序和条例,这就是个正常处罚,违规被被罚,太正常不过。但这个程序完全正确的结果受到了全国的高度关注,原因在于巴黎贝甜之所以被认定违法,是因为疫情封控期间,一部分员工在培训中心避难,他们本可以自给自足生活无忧,但是由于周边居民饥饿难耐缺乏生活保障,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一个保供企业的担当,巴黎贝甜承担起周边居民的面包等生活必需物资的供应,但只是因为这个活动中心的地址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于是就被认定为违法。

相比程序,结果就显得不这么正义了。而我们都知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当时上海这么一个紧急甚至紧迫的情况下,一个面包制造企业,具备相应的制造能力和原材料,提供食物必需品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那个时间段,有哪个小区没有几个团长收费提供服务的,他们收入部分纳税了没有?他们提供的服务有没有经营许可?如果没有的话,是不是从小区团长们到巴黎贝甜们都应该被事后清算。我有个好奇给巴黎贝甜开出罚单的政府机构职员及其亲属,如果没有这样的个人和企业,他们是希望靠着政府的救济撑过这2个月么?或者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渠道比一般人在那个时期获得更多的资源?

结果和程序哪个更重要?问题的表达越简单,其本质就越复杂。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现实之中大部分事虽然很难说完全不看过程,但是与程序相比,结果显然更重要。
过程与结果所对应的客体不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过程是对于参与者来说的,结果是对于所有受影响的人来说的。

对于程序的参与者来说,他们只要对程序负责,比如因为财政收入吃紧,需要对证据确凿的部分事实进行依法依规处理,近年来多地罚没收入呈增长趋势,这样的事情最近发生了很多:
8月,陕西榆林一对夫妇卖5斤“超标”芹菜被罚6.6万,涉事店主罗某去年10月在某农贸市场从一农户手中购进7斤芹菜,其中2斤被榆阳区市场监管局提取检验,剩余5斤以每斤4元的价格售出,共收入20元,纯利润不足10元。约1个月后,夫妇俩接到市场监管部门反馈,称该批芹菜有一项指标超标,对其做出6.6万元的处罚。

8月,大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检查中发现,农批城内王三土豆经营部存在哄抬物价违法行为。经查,该经营部进价1.2元/斤的土豆,售价从1.4元/斤涨至2元/斤,最高进销差价率达66.66%。执法人员认为,王三土豆经营部利用其经营规模优势,借疫情哄抬物价,严重扰乱市场经营秩序,情节恶劣,拟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处以30万元罚款。
今年7月,有媒体统计了全国300余个地级市的罚没收入,在公布数据的111个地级市中,2021年有80个城市罚没收入呈上升态势,占比超过72%。其中,有15个城市罚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0%。另外,有29个城市罚没收入下降,2个城市罚没收入与2020年持平。

程序就是制度、原则、系统, 程序正确了,结果正确才更有保障。如果程序不正确,结果的可靠性就成问题,一次两次的正确结果说明不了问题。就当前中国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南北差异都很大,“一刀切”在当时当地看似都很有效,但从更大尺度、更长时间来看,简单的“一刀切”是难以持久的。着眼于未来发展,在坚持总方针的同时,一定要做到科学、有效、因地制宜地落实,而不是滥用权力,层层加码。
说到底,大道至简,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特别是肩负责任者,当前都要反思两个问题:第一,正义的程序带来非正义的结果,谁来担?第二,预期信心的提振,从哪来?

最后想问下:
梅陇镇居民收到上海咨谕实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更是有趣,甚至有房地产经纪,却没有肉类批发、零售一项)的零员工、零社保、零实缴公司奶头肉是怎么程序正义处理的?
我家收到的生蛆保供猪肉是怎么程序正义处理的?
这个号还想继续保存下去,就不多说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3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