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朋友圈后,不停查看点赞和评论;
打开微博,刷新并浏览每一个热搜词条;
推送“叮铃”一响,是不是也会下意识地看过去、点开、回复……
本来想着刷5分钟来打磨下时间,却不想1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社交媒体对人的吸引力有多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五花八门的社交媒体软件正在悄然“偷走”我们的大量时间精力。
信息碎片化、手机依赖、偷走睡眠和户外活动时间……
社交媒体带来的伤害不只这些,还可能引发抑郁症。

近日,由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学者领衔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超过5000人持续1年的大规模随访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后续抑郁症状增加明显有关。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分别是一款照片分享软件、某大型社交网站、以及一款短视频分享软件。
研究人员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每个月进行一次互联网使用调查,共调查13次。研究关注的社交媒体包括在当地被广泛使用的Facebook(脸书,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LinkedIn、Pinterest、TikTok(海外版抖音,短视频平台)、Twitter、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应用)和YouTube等。同时,研究者收集了参与者的基本社会人口学信息,并多次通过抑郁筛查量表PHQ-9进行抑郁症状评估。
共有5395人至少完成了两次抑郁症状评估,且首次评估时PHQ-9得分<5分(无抑郁)。
其中,482人(8.9%)在第二次评估中PHQ-9得分升高,意味着他们的抑郁症状变得明显。
在调整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后,一款照片分享软件与抑郁症状增加的可能性升高53%有关,某大型社交网站和短视频软件分别与风险升高42%和39%有关。
在考虑了获取新闻的来源渠道、日常生活中社会支持以及每日面对面社交互动的情况后,这种关联并没有改变。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不同年龄段受到社交媒体的影响有所不同。在≥35岁人群中,抑郁症状增加与上述照片分享软件和短视频软件的关联更明显,对于<35岁人群,则恰恰相反,与大型社交网站的关联更明显。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发现,近20年来社交媒体上瘾现象不断涌现,它可能对人们的感情、行为、人际关系造成长期危害,比如扰乱自我认知、让人无法集中注意力、难以理解复杂问题等。

心理学家指出,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适时地从网络中抽离,和自己“约法三章”。
固定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段刷微信、微博,不带手机进卧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进行现实沟通:让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休息一下,约上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但也不必过分排斥,在与远方亲友的沟通上,社交媒体还是维系感情的重要工具。

培养“走出去”的爱好:培养兴趣爱好,扩大社交圈,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充实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在忙碌的一天后,不妨远离网络,从真实生活中寻找更多幸福感。手机还是属于一个工具,但如何使用这样的工具,就取决于我们自身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2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