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信任培育打造术
任何项目产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要得到客户的信赖感。任感一解除基本上成交是自然而然的事。
6.3.1用户分类管理
我自己有28个微信号,很多人真想问老师,我是怎么管理的,其实非常容易,前面也跟大家讲过了,那就是把我们的客户做一个分类和便签备注,这一节的内容很简单,只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和用心对每一个客户的分类。
接下来我就讲一下重点。
①微信好友昵称备注
微信好友昵称是我们运营时候使用最大的,刷朋友圈,搜索等,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来做:
A.关系度+称呼+状态
关系度是指你与客户的关系亲密等级。
称呼是指你对客户的称呼名字等
状态是指对方对你或者你的产品的需求状态。
如:武汉朋友十王总+想学习引流
B、称呼+渠道+关键描述
渠道是指来源。如武汉圈子,百度引流来的,XX介绍等
关键描述是指与用户之间的关键事项,比如生日,访问日,重点提醒等。
如:刘总9月19日回访
C、称呼+关系+印象描述
印象描述是指微信运营者对微信好友的印象标记。如喜欢旅游,口才很好,为人和蔼.……
D、付费行为十称呼十产品需求
付费行为,是指微信好友为你的产品付费的行为。如购买一盒面膜,听过599课程等。
产品需求是指对你所销售产品的相关述求,比如价格,功能,质量,快速,售后等。
采用不一样的标记方法是根据客户的类型以及你的习惯,我们做到越细致就越好跟踪后续的服务。
6.3.2标签管理
微信的标签还能相当于QQ的分组功能,这个标签是基于运营者微信号的定位,人设以及销售的产品类型来进行标记的。
①人口属性
这个是根据客观的属性来分的,如男女,年龄,生日、地区等,我的社群如果从地区我就分了一个武汉,当然你也可以根据不同职业来分类,比如:讲师等。
②消费属性
从客户有没有购买的次数来划分。
③行为属性
比如:线下武汉见过面,微信沟通过,朋友圈经常点赞,一起聚餐,一起参加活动等这些都属于行为标签。
6.3.3创造价值、传播价值、赠送价值
就是不断地创造价值、传播价值、赠送价值,每一次价值的输出就是一次信任的叠加,那么后面的成交就变得简单了。
6.3.4超级用户管理的4个核心技巧
经过用户分层管理,已经能够筛选出品牌方的超级用户画像,知道哪些用户是品牌方的超级用户,对于超级用户,应该采用特殊的管理方式来维护他们,让他们感知到在品牌方这儿得到的特权,可以通过做朋友、建立档案、给予特殊权益、搭建小圈子四部曲来维护超级用户。
①做朋友
对于超级用户,品牌运营方不仅要给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还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社交服务,与用户做真诚的朋友,不以推销产品为目的,真正去思考能够帮助对方什么。
②建立档案
建立档案是将用户资料数据化留存的过程。档案可以使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者文档制作成表格,包含的信息越多越好,比如用户的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住址、个人情况、喜好等,档案包含的内容越详细,越有利于去更好地了解和服务客户。当用户再次出现的时候,你就能够快速识别并给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③给予特殊权益
对于超级用户,要给予对方特殊的权益。权益可以是利益层面的激励,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身份认同,比如给超级用户开通产品的分销权限,用户通过推广分销产品获取报酬奖励。对于高客单价的产品,可以给予超级用户荣誉身份,来激发用户的身份认同,比如给予品牌代言人、荣誉大使或者荣誉店长的形式,让用户得到品牌方的认可,鼓励用户为品牌方做推广。
④搭建小圈子
小圈子是指为品牌方的超级用户搭建的小圈子。如果你经营的是线下产品,可以组建线下超级用户的俱乐部,让用户在这个小圈子内与更多用户产生连接。当小圈子内的用户有更多连接时,就会增加用户对于品牌方的忠诚度。如果经营的是线上产品,可以组织线上VIP员微信群,为用户搭建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
6.3.5玩赚社群掌握的工具
①管理工具:机器人
②运营工具:机器人
③图片工具:美图秀秀、稿定设计等
④视频工具:剪映、快影、VUE等
⑤矩阵媒体工具:营销软件
⑥多群激活类:营销软件
因为软件这个会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升级和更改,所以不说具体名字,如有不懂可以加我微信我跟你推荐,我28个微信是怎么使用。
6.3.6社群运营常见的11个经典错误以及解决方法
①把社群运营想得很简单,缺乏系统规划
※问题呈现
其一建群之前没有相对完整的规划,只是简单地以为社群就是“建个微信群把顾客拉进来,时不时地发个促销信息、各种鸡汤什么的”,想得挺简单但,等微信群拉起来了才发现很难:其二看了一些社群的案例或了解了一些社群的基本常识,就觉得自已掌握了社群运营的方式方法,就着急的建了微信群,建群之前没有客观地分析和思考。
※解决办法
社群运营不是建个微信群这么简单,而是从设计到定位、包装、架构、运营、管理、输出、引流、裂变、产品组合、变现等等多个角度、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工作,建群之前应策划一套相对完整的运营方案,如此可避免新群快速沉寂、死亡。
(2)定位不清、价值不明
※问题呈现
很多社群喜欢用自己的产品品牌或门店名称命名,这样做对吗?理论上讲没有错,但却有非常重要的前置条件:如果是知名品牌有一定的IP沉淀,这样做是可以的,反之则亦然。很多人有个认知误区:用产品品牌或门店名称可以提升些知名度,有助于社群吸粉。事实是:只对和你有过相对频繁来往的人有用,对其他人来说这个品牌或门店名称根本没有概念。
*解决办法
明确定位,其一清晰的定位可以有效凸显社群的价值,其二有助于明确用户画像,其三有助于区隔及强化社群成员注意力·
(3)持续运营能力弱、准备不足
※问题呈现
运营一个社群难吗?其实如果客观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但只有掌握了方式方法,摸准了规律变化,吸粉、引流、变现并不是很难。在社群运营中最难的是坚持,尤其是没有达到预期的变现效果,粉丝增速度放缓等等问题出现后,是否还能坚持把社群运营下去,坚持输出、坚持维系活跃度,对社群运营的人来说这才是煎熬。
很多人运营社群的时候往往认为引流、变现比较难,忽略了对社群生态的培养,不关注活跃度、不在乎成员质量和参与积极性,只一味的引流拉新、促销变现,几次促销活动后社群生态的根基基本被摧毁,这个群也就走到了尽头。
※解决办法
做好持续运营、持久运营的心理准备,注重维护,注重培养社群生态,注重持续输出对活跃度、成员参与积极性的促动,这才是社群运营的长久之道。
(4)想起一出是一出,输出无规划”
※问题呈现
社群的日常管理输出没有节奏、没有成规律,今天看了这个觉得挺好在群里折腾一下,明天看了那个挺好在群里折腾一下,几次三番折腾下来,群的活跃越来越低直至最终发展成为死群。同时,输出内容没有变化,千篇一律,逐渐让群成员丧失了兴趣。
※解决办法
制定系统的日常管理及输出安排,定时、定点发布预定的内容,规范输出,是培训成员习惯同时,多角度、多维度挖掘话题及内容,帝动群成员。比如在2019年我们在线上举办了一期《超级口才21天训练营》,在这211天我们制定了参与的方式、中间的机制,淘汰原则,还有落实到每一个伙伴每一天的计划,要做哪些作业,打卡的规则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日常管理。或者输出安排。比如把输出价值的内容安排好,每天形成流程化,形成习惯真的是社群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
(5)传播应去中心化,但运营不是
※问题呈现
很多群主觉得:我把话题定出来了、活动组织了,通知发布了,这就行了,剩下的应该是群友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其实不然,有一些观点认为“社群是去中心化传播”,#个错误的命题,应该这样说:社群的传播应是去中心化的,但引导话题、形成话题却是中心化的,是需要输出、促动的。
※解决办法
选择较为普众的话题,做好话题传播、活动开展前的铺垫和渗透,优先发动活跃成员带动呆板成员及僵尸成员,把每一次话题都当成一次激活来认真对待,这样的群活跃才能始终保持。
(6)盲目自信,觉得自己的业务适合做社群
※问题呈现
看到别人的社群微的红红火火自己也想组群,觉得别人能做自己也能做。
应该说:基本上大部分产品或业务均有开展社群营销的可能,但有些特殊业务需要结合其特性及客群特点针对性调整。例如:电冰箱就不适宜直接以其产品组建社群,因为电冰箱是低频产品,一次购买长期使用,组建一个电冰箱群基本没有话术输出和持续探讨的可能性,所以这样的产品就需要重新定位社群
※解决办法
组建一个社群没有门槛,但运营一个社群有:要结合自身的业务体系、资源情况及客群特点针对性梳理进而找到社群的切入点,明确社群定位及价值内涵,这样组建起来的社群才有可能成功,比如:通过分享冰箱的保养,调节省电,食物保鲜方法技巧等。
(7)是人就想要,无筛选、无画像
※问题呈现
社群组建初期,很多群主迫不及待的想尽快把人气做起来,所以降低门槛、不筛选成员,是人就拉是粉丝就进,总觉得只要群成员多了,人气、活跃度就自然有了,这其实就是对社群最大的认知误区。人气、活跃度不是靠人数解决的,而是通过运营,没有运营也许500人的大群都不如一个几十人的小群活跃度做得好。
※解决办法
建群初期就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人是谁,有清晰准确的用户画像。其一在组群之初的种子用户挖掘及筛选时就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挖掘什么样的种子用户就能带来什么样的粉丝:其次在建群后有针对性的考察及了解进群成员,不要贪大求全的什么人都要,要知道:1个高质量的成员能带来的价值远比10个低质量的粉丝多。
(8)急功近利想快速变现
※问题呈现
组建社群、运营社群当然是为了变现、为了销售产品或服务,但一定要在适当的时候开展,在社群运营平稳了,成员连接度提升了才有变现的基础、很多人在社群粉丝刚刚有了一些规模的时候就追不及待的销售产品,这样的群往往都是最先倒下的。
※解决办法
社群而言,变现“基于交情”所以社群的变现逻辑是“先交朋友,后谈买卖”社群看中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社群看中的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持续的复购与口碑推荐:社群看中的不是单一产品需求,而是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所以着急变现也许能拉出业绩,但损失的却是整个社群生态。
(9)管理能力弱
※问题呈现
社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群主或群管理往往会滋生志得意满的感觉,对群成员颐气指使、粗暴无礼、缺乏耐心等等,这对群生态是非常可怕的伤害,也是群离心离德的主要原因。
※解决办法
时刻牢记组建群的目的,谨记自身的定位与作用,群主或群管理本质上就是个服务角色,社群是平台目的是销售,成员是伙伴也是客户,服务是不变的不旨。同时,也可以考虑在群成员中挖掘培养管理人才,组成群管理委员会,用大家的力量和智慧一起来推动群发展。
(10)线下活动少、形式简单
※问题呈现
很多群从来不组织线下活动,觉得线上沟通已经够了:也有些群很少组织线下活动,就算是有活动也没什么意思。大家觉得线下活动费用大、效果差,没什么价值。其实不然,线上沟通结合线下活动,是加强群成员连接、加强成员互信、加强成员与群互信的最好办法,更是增强社群粘性及活跃度的不二选择。
※解决办法
建立活动机制,制定定期活动及主体活动安排,比如定期的见面会可以以地域、年龄、性别、爱好等主题开展,每次活动的规模可能不大,但针对性很强,一场一场的小活动把成员连接成一块,有助于加强群活跃。同时,针对大部分成员的活动可以开展兴趣小组、才艺比拼、抱团打卡等。只要想组织,活动的主题就有很多而且活动也是社群变现的主要口之一。
2019年我们在线上创建了10个本地群,除了在里面分享输出价值之外,还有不定期群活动去户外游玩,比如:边玩边学摄影,边玩边提升口才,去地铁提升口才,联系演讲……通过活动更加建立粘度,让粉丝的活跃度更高,后期也有更多的学员伙伴转化了核心伙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