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边界感是什么意思(日常我们应该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

自然界有种有趣的现象——“树冠羞避”。

即使空间很拥挤,相邻树木的树冠也互不遮挡,各自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间留下一条清晰的“界线”。

植物都知如此才能和平共处,而人类情感更为复杂,彼此之间更应有清晰的边界感,如此才能相处融洽。

人际交往中,比情商更重要是张弛有度的边界感

学会保持适当的界限感,是每个人必修的功课。

1亲密关系中有边界感,才能幸福长久

夫妻之间总是希望与彼此亲密无间,但其实有所距离,反而更加幸福。

我有一个朋友,她与丈夫结婚数十年,感情一直如恋爱般甜蜜,我们大家伙都特别羡慕,向她取经。

她不假思索的回答道:“边界感是保持亲密的秘诀”。

原来他们夫妻俩都特别信任对方,各自有自己的空间。

丈夫加班晚归她不会猜忌,在外出差也不会过多的盘问。

她常常与朋友聚会,逛街买衣服,老公也不会阻拦,从不会嫌她“败家”。

他们从也不会看对方的手机,翻对方的东西。

听过这样一句话:“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

夫妻之间要想感情和睦,要懂得给对方留有空间。如果在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都不能无拘无束的做自己,那最后痛苦的是自己。

人人都认为夫妻之间应该亲密无间,而我想说亲密有间才是相处之道。

因为健康长远的夫妻关系,既要有融合部分,也要有独立部分。

刘若英在《我敢在你怀里孤单》一书中,描述过自己的婚姻:

她与丈夫哪怕一块出门也会去不同的影院,看各自喜欢的电影。

他们有各自的卧室与书房,有彼此的空间,双方不得踏入,只有厨房与客厅是共享的。

看似他们的婚姻关系好像很冷漠,但他们夫妻其实特别恩爱。

刘若英在结婚时问丈夫:“婚后我不会做全职太太,我会继续唱歌、写书、演戏,娶我这样的人,你会不会觉得很亏?”

丈夫回答道:“正是你丰富有趣,我才娶你;如果,你回家成了家庭主妇,我才觉得太亏了。”

他们既有共享区域,也有明确的边界空间,他们尊重对方的爱好,彼此成长,正是这样的相处模式让他们的婚姻更加美好。

刘若英说:“因为拥有你,我感觉自己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深以为然,没有边界就没有自由,婚姻中不干扰对方,让对方自由是件幸福的事!

而自由并不是放任,为所欲为,而是互相理解,尊重对方的边界。

就像萨提亚女士的爱情宣言里说的:

我想要爱你,而不抓紧你;

欣赏你,而不评判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强求你;

离开你,而不觉愧疚;

批评你,而不责备你;

并且帮助你,而不侮辱你!

婚姻中最好的状态是为双方留有边界,用七分热恋对方,留三分余地关注自己,彼此尊重,又各自精彩。

2边界感淡薄的父母,伤害孩子最深聪明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恰到好处

奇葩说辩手傅首尔说过一句让人心疼的话:

她照着母亲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现在,最高兴的是她妈,却不是她。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我边界”,他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清楚的知道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哪怕是父母也不能逾越。

而中国父母最缺的就是边界感,总打着爱的旗号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

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演员朱雨辰的母亲对孩子就是毫无边界感,朱雨辰事事都要受她管制。

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节目里她还很自豪的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对待我儿子的。”

哪怕儿子长大了,她还要插手干预儿子的情感生活,致使朱雨辰年近四十仍然保持单身。

朱雨辰在节目沮丧的表示:“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

爱孩子也要有个度,子女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没有界限感的爱,只会让孩子陷入痛苦之境,甚至失去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终其一生也很难幸福。

作为父母要懂得为子女付出的同时,也要学会给他们自己的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

在子女长大后更要体面的退出他们的生活,避免互相伤害。

拥有边界感是每个父母必修的课,聪明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恰到好处的。

杨绛的父亲对孩子的爱就非常有分寸感。

中学文理分科时,杨绛非常的迷茫,当时她各科成绩都不错,老师建议她选理科。

他来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告诉他,要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

最后杨绛听从了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喜爱的文科。

父亲不仅善意的引导她,还把选择权交给她自己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杨绛。

后来杨绛有了自己的孩子,也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与尊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曾听一位心理学家说: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

甚至在孩子3-6岁时,就要让他们清楚的了解“他是他”,“妈妈是妈妈,妈妈不是他”,“我家不是你家”。

只有建立边界意识才能让孩子,发展出独立的人格。

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的孩子,自我选择得到了鼓励,长大后不仅更自信,也更懂的尊重他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边界意识是家庭和睦的黏合剂,有助于孩子与父母各自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3朋友之间设置边界感,才能长期维护好友情

很赞同网上一句话: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情托付他人,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电视剧《人世间》里周家的三儿子周秉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买上了大房子,全家人都住进了新房,老屋就空下来了。

但这时他的兄弟肖国庆所在的木材厂倒闭了,没有收入来源,与妻子吴倩还没有房子住,于是周秉昆好心的把自己的老屋借给他们夫妻住。

还给他的妻子吴倩介绍了一份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帮他们。

结果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感激,还反过来责怪他。

几年后周秉昆发现自己买的大房子被人骗了,卖他房子的人已经跑路了,真正的房东要回来了,让他们尽快搬出去。

周秉昆提着礼物小心翼翼地来找肖国庆,很不好意思的说:“这房子我们要住”。

一开始吴倩还笑脸相迎,一听到这话立马变脸:“合着就是想撵我们走啊!”

还威胁道,要搬可以,你必须给国庆找到工作,不然就是把我们往死里逼。

须不知这座房子原本就是人家,只是暂时借你住。

最后反而她成了受害者,借她房子的秉昆是坏人。

没有边界感的人,在侵犯了别人后,还不自知,最终消耗的都是朋友的善意。

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其实秉昆一开始帮他们的时候就应该设置界限。

正是秉昆一开始帮人没有边界,导致朋友对他们的关系也毫无界限。

三毛说:“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朋友间界限模糊,势必造成不平衡的关系,最终形同陌路。

因为一方始终在付出,而另一方一直在索取,时间久了,付出方则会不堪重负。

平衡感一旦打破,恩人都会被变仇人。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再好的关系都要明确边界,一开始对彼此的关系设定界限,反而有利于以后的长期相处。

4写在最后

在《教养的关系花园》一书里,毕淑敏说过这样一段话:

“要学会和我们的父母亲密无间,倾听而不惟命是从;

和我们所爱的人唇齿相依,紧密而不混淆;

和我们的孩子亦师亦友,慈爱而不包办;

和我们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只有根据不同关系的人,设置不同的距离,才能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获取快乐。

人际关系中,无论你是哪一种角色,与人交往,保持清晰的边界感,是一个成年人必修的功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