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根据中央军委下达的《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4纵队改编为解放军第六十四军。六十四军成立后,曾思玉被任命为第一任军长,王昭则被任命为第一任政委。在他们的带领下,六十四军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赫赫战功。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曾担任六十四军政委的王昭。新中国成立后,王昭离开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在地方工作期间,王昭长期在青海为官,担任了青海省长等职务。那么,王昭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他后来又过得怎么样呢?
王昭出生于1917年,河北平山县天井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早年时期,王昭主要在家乡读书,并参加了读书会,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1932年,王昭正式成为一名党员,此后他开始在我党的带领下投身革命宣传,一边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边秘密发展党员,伺机壮大革命力量。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昭主要活跃在北岳区第四分区,担任了第四分区的地委副书记,领导当地军民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并且多次粉碎日本侵略者的“扫荡”行动,扩大了冀晋解放区。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昭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政委、六十四军政委等职务,主要活跃在西北地区,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战斗,是缔造新中国的功臣之一。

建国后,王昭率领六十四军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他在周总理的推荐下调任公安部,担任了公安部政治部主任以及副部长等职务,为建国初期公安部的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公安部的发展壮大。
1961年,王昭被调到青海,担任了青海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长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时期,恰好是三年困难时期,青海人民的生活也非常困难。王昭到青海后从实际出发,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领导了青海省的工农业发展,并带领青海人民战胜了困难。

王昭经常说一句话:“领导干部不能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更应该实地考察情况”。王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担任青海省长期间,他的足迹遍布青海各地,王昭经常访贫问苦,主张以点带面推动青海的经济发展。在任期间,他还主持制定了《1964—1970年农牧业生产发展规划》,为青海省将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另外,王昭在青海期间还致力于平反冤假错案,尤其是在“大跃进”运动期间受到错误对待的优秀干部,王昭都为他们恢复了名誉。也因为这些原因,王昭至今都被青海老百姓怀念,是一位让老百姓铭记的好干部。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王昭也受到冲击,并在1967年被“打倒”,不仅被暂停了工作,而且还被关押起来。被关押期间,王昭坚贞不屈,坚决与“四人帮”的错误行为作斗争。1970年,王昭含冤去世,年仅53岁。
在王昭去世后九年,也就是1979年,当时十年特殊时期已经结束,很多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相关部门也重新调查了与王昭有关的案件,经过调查后证明当年强加在王昭身上的结论是错误的。1979年,王昭被平冤昭雪,恢复了一切名誉,这位革命的功臣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59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