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流动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这是屠夫的第 481 篇原创,全文 5000 字

阅读时间 12 分钟,读完别忘了【点赞】哦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晚上好。

曾经有这么一家基金公司 ——

它的合伙人都是名校高材生,诺贝尔奖得主和美联储副主席位列其中,堪称华尔街“梦之队”;

它和巴菲特有过数段“孽缘”:前身被他收购,做空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后差点让他接盘;

它濒临崩盘之际,美联储被迫出手召集全美甚至全球最有实力的银行家,共同为它接盘托底;

它取名“长期”,却只活了短短五年……

它的名字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洛温斯坦的《赌金者》是华尔街的入职必读书籍,这本书只讲了一个故事: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

为什么华尔街的精英对这家公司耿耿于怀?它有什么来头?又是怎么失败的?

让我们一起回到90年代,看看一群天才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

(本文主要参考罗杰·洛温斯坦的《赌金者》)

不投一毛钱!

1998年9月23日,周三。

美联储大楼10层的一个会议室里,聚集了华尔街所有重要银行的高管。

高盛、J.P.摩根、大通曼哈顿、美林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国信孚、摩根士丹利添惠、所罗门美邦……

如此多重量级人物聚在一起讨论,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他们的议题是:如何拯救LTCM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是一家行事低调的套利基金。

它累积的资产高达1000亿美元,但几乎都是借来的 —— 从在座各个银行手里。

如果LTCM违约,这些银行都会遭受史无前例的亏损,所以每一家银行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抛售合约套现。

现场高管们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刚接过募资合作没多久的高盛,才发现这是块烫手山芋;

和LTCM合作已久的美林,过去两个月股价被拖累至腰斩;

合作不深的雷曼兄弟主张各管各的,反正自己赔得不多。

最特殊的要数贝尔斯登。

这家承接了LTCM清算业务的银行,每天还要数着它的现金流。一旦收盘时低于5亿美元,它就会终止清算合作,LTCM等于提前出局。

放在1998年初,5亿对于这家基金来说是个小问题。

但自从俄罗斯卢布债务违约开始,短短5个星期的时间,LTCM的资产迅速缩水,有好几次都在盘中触及底线。

作为贝尔斯登的CEO,凯恩斩钉截铁地说:

贝尔斯登银行绝不会向LTCM投一毛钱!

现场先是一片沉默,随后开始了激烈的争辩。

稳赚不赔的生意

1979年,31岁的约翰·梅里韦瑟还是一名交易员,在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工作。

提前剧透一下,这位梅里韦瑟就是日后LTCM的创始人,屠夫就称他为「梅老大」吧。

这天,几位合伙人跟梅老大一起接待了一位老板,老板想把公司卖给所罗门。

这家公司做的是美国国库券期货套利,也就是「买入国债期票+卖出国债现票」。

这是一个双向赌局:不管国债价格是涨是跌,只要期票的上涨幅度大于现票,或者期票的下跌幅度小于现票,这种套利模式就能赚到钱。

“期现价差缩小”是他们赚钱的基础,但这个基础在1979年6月开始出现了意外:期票和现票之间的价差不但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大。

老板拿不出更多保证金,只好卖掉公司。

梅老大认为这笔收购可以做:期现价差迟早会收敛,亏损只是暂时的。

得出这个结论的他,一直在干类似的事。

梅老大刚加入公司时,纽约市政府濒临违约,各部门债券价差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

他认定这只是市场失灵,于是尽力买入政府机构债券,后来价差缩小,他为公司赚到了几百万美元。

带领套利业务组后,他继续这种“赌价差收敛”玩法;尽管偶尔也有价差扩大,但每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盈利 ——

这门生意,稳赚不赔!

当时的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总资产只有2亿,买下这家公司的话,账面上瞬间就会亏损几千万。

合伙人们咬了咬牙:买!

忍受了几周持续亏损后,价差果然出现了收敛,所罗门兄弟公司大赚一笔。

这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那个老板只是倒在黎明前罢了!

作出如此总结的梅老大万万想不到,日后自己成立的公司,会是一模一样的死法。

次年,业绩优异的他被晋升为合伙人,而且拥有了自己的小部门:套利业务组。

从大明星到背锅侠

到20世纪80年代初,梅老大已经成为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的耀眼新星。

不善言辞的他长年都是一副扑克脸,输赢都是一脸严肃,十分适合债券交易。

但他很清楚,要做大做强,光靠自己是不够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招聘更聪明的交易员为自己服务呢?

1983年的一天,梅老大打电话给哈佛商学院助教埃里克·罗森菲尔德,希望他能推荐几位学生跟着自己做套利。

10天后,这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高材生也亲自加入了梅老大的团队,我们叫他「罗总」好了。

没过多久,梅老大又找来了三个怪才:

  • 格雷戈里·霍金斯(霍哥)是MIT金融经济学博士,曾经帮克林顿竞选州检察长
  • 伊朗犹太人维克托·哈贾尼(小哈),拥有伦敦经济学院金融硕士学位
  • 劳伦斯·希利布兰德(大希)在MIT拿了两个学位,被梅老大从公司研究部调过来

至此,围绕着梅老大的小班底基本成型。

这群天才擅长把交易转化成各种模型,但很难和常人正常沟通。

梅老大为这些“学者交易员”建立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把部门变成了公司内部的小天地。

这群学者唯老大马首是瞻,下班也经常一起玩,却很少和其他部门来往,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关键是,这个小王国还特别能赚钱。

套利业务蒸蒸日上,梅老大的地位也如日中天,开始全面负责公司的债券交易。

与此同时,公司其他业务领域却陷入低谷,“希哈二将”(大希和小哈)在公司内更是趾高气扬,让其他部门很是不舒服。

几年后,为了反击恶意收购,CEO古特弗罗因德(古老爷)将公司控股权卖给了沃伦·巴菲特

不过,公司的整体运营没有受到影响,套利小队依然是C位最靓的仔,分得最高的净利润。

直到1991年,小王国出事了。

一个已经调去其他部门的“前战友”突然坦白,自己曾经向美国财政部提交虚假投标。

欺骗财政部,这可是大罪。

尽管这人早已离开套利业务组,念在往日情分,护短的梅老大还是尽力求情,希望让他继续负责现在的工作,CEO古老爷也同意了。

几个月后,公司吃惊地发现这人还有大量其他违规行为,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得知此事之后大为光火。

面对欺诈丑闻,CEO古老爷引咎辞职。

巴菲特连夜从奥马哈赶来主持大局,他作为代理CEO问的第一个问题是:

我们能保住梅里韦瑟吗?

答案显而易见 ——

被当作替罪羊推向媒体的梅老大,主动辞职了。

一年之后,风波远去,套利小队不断游说公司,希望让梅老大回来。

但是时任CEO莫恩坚决不同意:他正忙着“分权制衡”,想改变套利业务一家独大的局面,怎么可能让他们的灵魂人物重新回来?

梅老大也很清楚,欺诈丑闻已经堵死了他回公司的路。

45岁的他,决定单干。

七武士

20世纪90年代初的美国,是投资的黄金时期。

指数不断创下新高,股市造富神话不断上演,600万美国人在这一年跨入了百万富翁俱乐部。

那个年代的百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对这些富人来说,对冲基金具有神秘的吸引力。

作为针对富豪的私募型基金,对冲基金受约束少,投资手段多样。

索罗斯掌舵的量子基金,刚通过狙击英镑获利高达10亿,让对冲基金闻名遐迩。

但对冲基金并不都那么凶狠,恰恰相反,以对冲的方式中和市场风险才是它们的常见风格。

梅老大建立的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正是一家对冲基金。

LTCM的投资思路很明确:根据债券的特征进行对冲配对,押注于「价差」。

举个例子:意大利债券的利率比德国的高一截,如果两者的利率价差缩小,买入意大利债券并卖空德国债券就会盈利。

这种策略虽然涨跌都能赚,但是利润空间很小 —— 价差毕竟就那么一点,这是一种“高胜率、低赔率”的赌局。

正因为如此,LTCM一开始就需要用20~30倍杠杆,放大赌局。

1993年年初,美林银行同意为LTCM募集启动资金,雄心勃勃的梅老大给LTCM制定了比一般对冲基金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 准入门槛是每位投资者100万美元,穷人免进
  • 通常启动资本撑死250万,但LTCM想募集25亿
  • 一般基金每年收1%管理费,但LTCM要每年2%
  • 超额提成比例的行规是20%,但LTCM要拿25%
  • LTCM还设定了3年的投资锁定期,当时没有任何对冲基金有这规矩

梅老大真的有这么大面子,以这么严苛的条件募集到资金吗?

有,但没那么大。

但如果不只他一个人的面子,而是一群大神的面子呢?

罗总、小哈、霍哥、大希等老部下纷纷从所罗门兄弟公司辞职,前来投靠。

就连“华尔街之王”、前任CEO兼老上司古老爷,也出任这边的董事会非执行主席。

梅老大甚至挖来了学术界的金融泰斗:期权BSM模型中的“S”和“M”、日后的诺贝尔奖得主,迈伦·斯科尔斯罗伯特·C.默顿

美国金融界的高管大多是他们的学生或者粉丝,两位教授在华尔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就这样,梅老大和他的七武士组建起LTCM的最初团队。

怕你们不记得,屠夫把这7位大神的大致履历重新梳理一下: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流动性(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华尔街的“梦之队”

1993年秋天,梅老大带着七位大神开始为基金进行募集路演。

最开始并不顺利,这群高智商高学历的天才把路演变成了数学课堂,投资人普遍听不懂。

担心泄密的梅老大对核心策略守口如瓶,基金采用20~30倍杠杆率也高得吓人,加上高于行业水平的管理费,很多机构投资者都不愿参与。

梅老大一度到奥马哈和巴菲特共进晚餐,这位老者一如既往地话语友善,但就是不掏钱。

随后发生的几件事,稍微改善了一下募集情况。

第一,负责募资的美林银行从组织架构层面对基金做了些改动,让LTCM可以向海外投资者募资。

第二,老东家所罗门兄弟债券公司首次对外宣布套利业务组的收入贡献 —— 近5年每年盈利超过5亿美元。这无异于给LTCM做免费宣传,毕竟他们就是套利业务组的原班人马。

第三,斯科尔斯教授展现出惊人的营销天赋,风趣幽默的他在路演中大放异彩,吸引了不少迷弟迷妹投钱。

让募集资金如火箭升天一样增长的还是梅老大 —— 他带来3位新合伙人:

  • 来自老东家所罗门的理查德·莱希(加钱哥),负责找银行融资借钱
  • 经营过债券交易公司的詹姆斯·麦肯蒂(酋长),暂时没有明确角色
  • 美联储副主席戴维·马林斯(马叔)

你没看错,美联储副主席,居然跳槽来LTCM了!

马叔可不是一般人,他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得力助手,更是美联储下一任主席的热门人选,还是当初处理所罗门公司欺诈案的负责人 —— 正是那桩让梅老大背黑锅的案子。

马叔加盟就是LTCM最好的品格证明,这等于告诉大家:

梅老大当初只是背锅,人品没问题!

拥有一位央行行长坐镇,LTCM瞬间具备了更强的吸金能力。

各国的准政府机构马上青眼有加:中国香港土地开发署、新加坡政府投资局、曼谷银行……甚至连从来不投资对冲基金的意大利央行外汇管理局,也往LTCM投了1亿美元。

海外的私人投资者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位大明星:日本住友银行和巴西加兰蒂亚银行直接投钱,欧洲多家大银行积极承销LTCM的基金……

美国国内,参与投资LTCM的机构和个人就更多了,光是贝尔斯登银行CEO詹姆斯·凯恩就自掏腰包投资了1.46亿美元。

诶,是不是有点耳熟?

没错,就是日后大吼“绝不投一毛钱”的凯恩……

到了1994年2月底,长期资本管理基金正式开放经营。

11位合伙人和30名员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募集到12.5亿美元。

虽然没达到最初的25亿目标,但也已经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启动资金了。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起航!

屠夫小注

  1.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 LTCM / 长期资本管理基金 都是一码事,文中会反复混用,习惯就好
  2. 老外名字太多容易绕晕,屠夫给一些戏份多的角色起了外号,方便辨认
  3. 此刻我还不知道写完一共多长,毛估估会分成3篇,第一篇已经5000字
  4. 这是继《这次不一样》之后屠夫再次执笔写金融历史,两年半过去,各位久等了
  5. 从20万字提取精华、改编成易懂易读的文章实属不易,希望喜欢的朋友不吝点赞、转发、收藏,谢谢大家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7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