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热浪正在渐渐退去,“复课闹革命”呼声一阵紧一阵,我们的中学生活明显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上下二届学生合并成一届,学姐学弟成了一个教室里的同学,我们一入初中,就和高一级的学生编成同一个年级,比我们更高的前两届学生也合并成了一届,也就是四届学生浓缩成了两届学生,这也许是黎里中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稀罕事。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黎中校门

更有趣的是,那时候我们同一年级的班级编制名称,完全参照部队形式,编为“班”“排”“连”,依次有班长、排长、连长,这种称谓在当年确实平添一种神圣庄严感。由于是两届合并的缘故,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习惯上称我们为新排,有“六排、七排、十排”,高一届称为老排,有“五排、八排、九排”。

新排老排之间的关系有些尴尬,如同懂事的大姐姐碰上了爱闹事的小弟弟那么可笑。老排学生明显比新排的学生老练,能干,懂事,深得学校老师和领导喜欢。年级干部和学校大事自然都光荣地落在他们的身上,而学校的差生、差班,一旦学校发生什么不良事件,必定和新排的同学脱不了干系。而那时的五排,更是能人多,仿佛是平行班中最亮的那颗星星。这种对老排莫名的敬畏,甚至延续到了高中毕业。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70年代学工学农学军的卫生宣传画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农业劳动的学生

初中的学习很轻松,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改成了工基、农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还有就是货真价实的学工学农。每年到了农忙时节,学校会放农忙假。在老师带领下,到附近农村的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主要是割麦子或割稻子。那时候时常有同学在劳动中割破了手而不休息,正所谓“轻伤不下火线”,“战地”先进事迹会被同学撰写成通讯稿,那段时期,学校高音喇叭里每天播报来自各班的先进事迹,学校油印出版的“战地”小报上,也会刊登这类好人好事。虽然干农活有点累,但同学们还是很向往每年那几天的农忙假,广阔天地,阳光空气,农田河流,泥土小道,老农草屋,还有走下讲台的和蔼老师,可亲可爱的同学,一起分享自带的饭菜,都给那段旧时光留下了最温暖的回忆。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学生学工

除了学农,还学工。印象最深的是到校办厂去剪塑料粒子的情景,那时的校办工厂就在校内,离教学区不远,里面有专职的工人师傅,生产工厂部件上的小塑料按钮,学生按班按组轮流去参与,学习操作,机器生产出来的塑料粒子是成块状的,先从模具上拿下来,然后按要求剪。隆隆的机声,刺鼻的塑料味,机器二十四小时生产,我记得还轮到过一次上夜班呢。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1938年的震泽中学校门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吴江中学红楼

文革前,吴江地区的高级中学只有震泽中学、盛泽中学、吴江中学三所,黎里中学只是一所初级中学,文革后期,黎里中学才有了高中部。七三届,应该是黎里中学历史上的首届高中毕业生。

我们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届黎里中学高中毕业生。当年升入高中,除了推荐还经历了学科的摸底考试,考试成绩实在太差会被淘汰。这种开始重视学习成绩的入学方式,预示着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我们初中一共六个班,加上附近农村的部分初中毕业同学,经过选拔和考试,仅有两个班的人升入高中,即高一(1)班和(2)班。而上一届高中三个班保留以前的称呼,十一排、十二排、十三排。细微的变化已渐渐显露出时局的变化,也有说是“凯洛夫修正主义教育思想”回潮了,文化学习的氛围明显浓郁起来了。

高中任科老师分别是,语文老师陶琪、宋金官,数学老师冷庆年、庞全观,物理老师吴永熙,化学老师翁泉林、杨鑫生,英语老师孙启田。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黎里中学的师资还是相当不错的,老师博学多才,教学认真,可惜当年太无知,没有好好珍惜。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上世纪70年代江苏高中语文课本

陶琪,一位瘦小体弱的女老师,高一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待人谦恭、亲切,她上课从不夸夸其谈,作为语文老师,她的字真的不算工整漂亮,但每一篇作文总会留下她的眉批和总批,点出问题,激励进步。高二的语文换了宋金观老师,宋老师年轻帅气,一幅金丝边框眼镜,一身干净的中山装,讲课带着很浓的鼻音,因为患有鼻炎,时不时鼻腔会发出“吭”一下的声音,宋老师很博学,讲课却随和得就像和我们拉家常,不管是严肃庄重的政论性的文章,还是热情洋溢的诗歌散文,从宋老师的口中慢慢讲来,都充满了无限魅力,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陌生的人物变得亲近,严肃的课堂也活泼轻松起来。宋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架子,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很多年以后,许多男生都成了他的好朋友、铁杆哥们。可惜的是一次意外,宋老师英年早逝。

冷庆年,是我们高一年级的数学老师,一位刚跨出学校大门的年轻男老师,别看他在讲课时还带着些腼腆和局促,可数学教学一点也不含糊,他把对数学教学的全部热爱倾注在对学生的负责中。那阶段,外围的“读书无用论”还在苟延残喘着,而我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却空前高涨,印象特深的是函数中的证明题,需要很强逻辑性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种枯燥又难搞的数学,但年轻的冷老师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让我们迷上了数学。为了多做几道数学证明题,有的同学简直如痴如醉,往往是晚自修时间还没到教室里就有人在埋头演算,晚自修的铃声响起后,还有同学围着冷老师讨论数学题。高二数学任课老师换成了庞泉观老师,他的数学教学完全不同于年轻的冷老师。经验丰富,教高中数学完全游刃有余,可惜感觉庞老师在表达上不是强项,一道推理题,不管他怎么讲,学生很难和他处于一个频道上,不过,他书写的板书还是比他的讲解管用。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上世纪70年代江苏高中物理课本

物理老师吴永熙,一位外表儒雅,长相清秀的男老师,也属于肚子里有货脑子里有墨的高水平老师,他上课的特点就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把该讲的重点难点一口气讲完,然后用粉笔指着长长的板书,用“一目了然,一清二楚,眼目清亮”这句口头语结束,而当他轻松地迈步出教室时,我们常常会满腹狐疑、目瞪口呆。高一的化学老师翁泉林,习惯时不时在眼镜片后面眨一下眼睛,上课思路清晰,讲话简洁易懂,属于不可亲近,严肃有余之类的老师。

值得一书的是高二的化学老师兼班主任杨鑫生老师,是我们高中生活中最后的引领、陪跑者。杨老师瘦高个,长着一张混血儿的脸,高鼻凹眼,很有精气神儿,他化学教得好,教得扎实,可以说不留任何死角,每一条原理,每一个实验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化学是我高中课程中学得最好的一门。杨老师有亲和力,课堂上是老师,课后是学生的朋友。从来没有看到他高声训斥或批评哪个学生,却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他知人善任,有些工作放手给学生,给班干部,当年能干的沈班长完全是他的左右手,班级工作、团支部工作,有条不紊,张弛有度,杨老师喊学生时喜欢把姓省去,直呼名,有种父母喊子女的亲昵,让人顿生温暖感。

英语老师,孙启田,一位精通历史和外语的老师,他的来历多少带点神秘感,据说是来自某名牌大学的教授,又有传闻说他曾是某某部委的英语翻译,文革时被下放,成了我们乡镇中学的英语老师,教高中英语也许是大材小用。孙老师瘦瘦的,像个干瘪老头,上课时震不住学生,课堂纪律不是太好,总有人在下面讲话,他也不发火,只是双眉一皱,继续讲他的,当然也有同学很懂事,在孙老师那里英语学得挺好的。现在回想起来,孙老师那时全程用英语讲课,那场景就像对牛弹琴那么滑稽可笑,我们大都辜负了这位好老师,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悔之莫及了。

震泽中学潘梦婷事件(震泽中学陈婷)

高中毕业照

黎里中学的生活已经十分遥远了,但不知为何,那年,那月,那情,那景,还有那些老师……至今还历历在目,恍如昨天。

本文作者:朱健琳

责任编辑:沈瑶、朱宇婷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