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秀才福利究竟有多好?他们的特权多到你羡慕!说起古代的秀才,大家可能都瞧不起,认为他们又酸又穷,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所以吕秀才老被欺负。但如果大家真这么想,那就把秀才看得太简单了,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秀才究竟有多牛。

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叫秀才,考秀才先得考过童子试,童子试可不是小孩子考a o e和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很多人5、60岁还是个童生。过了童子试,再去考县、府、院试。如果县、府二试都过了,才可以被称之为童生。一年后再通过院试考核,那就可以进入府学、州学或者县学深造,成为一名生员,俗称秀才。
那么古代的秀才多不多呢?明清时期科举最为完善,就拿明朝的江西来说,江西是科举大省才子之乡,但一个市(府)三年也就40来个秀才,平均下来一年10来个,现在江西一年录取清华北大的,有200个人左右,所以古代的秀才是相当稀缺的。

考中以后回到乡里,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大人物,什么员外老爷,都得请你吃饭喝酒,哪怕是在县里,你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因为你有功名在身,已经脱离了平民身份,成为了最高等的士大夫阶层,跨越阶层了自然也有特权。
首先你可以穿上专属于秀才的襕衫方巾,秀才制服倒不是有多贵,主要是彰显身份,穿上了就已经有了优先择偶权,说亲的媒婆能从村头排到村尾。
什么叫牛伯夷?不是你买不起我买得起叫牛伯夷,而是你没资格用我却有资格用,这是钱解决不了的事,是古代阶级的鸿沟啊,朋友们,制服方面的特权还只是开胃菜,后面还有很多特权在等着你。

古代是要交税、服劳役的,这两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但是成为秀才之后,再也不用为这些烦恼了,统统跟你无关了,而且还可以免除两个男丁的徭役,每年服徭役的时候,普通百姓都得去修河堤、城墙,你却可以摇着扇子吟诗作画,看他们搬砖挑石。
大家可能经常想象穿越到古代,买几个漂亮丫鬟服侍自己,但对不起,在明朝不能买,除非你是秀才或者以上的身份,否则也要被抓到官府打板子。我们看多了历史,总觉得县令是九品芝麻官,可在古代百姓的眼中,县令已经是他们的天了,见到县令就得叩头,若是有什么案件闹到官府,县令想打你板子就打你板子。连普通的衙役胥吏,也能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秀才就不一样了,他们是免刑的,见官不用下跪,碰到了什么官司,县令也不能随意打板子,哪怕是真犯了什么罪,得先通过省级的学政官员,请求革除秀才的功名,官府才能用刑。普通的衙役胥吏,更不敢跟秀才作对,白展堂李大嘴这样的平民,要是敢欺负吕秀才,肯定是没好果子吃的,屁股都给打烂来。
古代官府不像现在这般,民政、司法等部门分工明确,因此县令治理地方比较困难,需要当地的士绅协助,充当百姓与官府间的枢纽,所以秀才、举人什么的,一定程度上是能参与行政的,类似现在的政协委员,像这样的地位和特权,是如今任何名校学生都无法拥有的,碰到手腕厉害的秀才,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在当地作威作福,那么秀才是不是真的很穷呢?
凭着秀才身份的特权,只要不是脑子缺根筋,想穷也很难啊,因为可以免除赋税,十里八乡的村民,可能会请托把田地寄在你名下。简而言之,你考上秀才可以当地主了,即便你不想当地主,也足以吃穿不愁。

明代嘉靖年间,有个读书人进学为生员,提学见他八股文写得好,临走赠给他十两银子,说是学署的膏火银,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津贴,当时九品官员的年薪,也就20来两银子。
考中秀才之后,是要在府学或者县学读书的,如果在年底的岁考中,你能考在一等,就可以成为享受朝廷廪[lǐn]膳的廪生,也就是国家每月都给你发大米,年底还有十来两银子领,像这种成绩好的秀才,县令、知府等地方官,也会特意关照,时不时以朝廷的名义发放一些津贴。指不定你什么时候考了个进士,以后就能官官相…造福百姓了。

光靠这份收入,秀才就远超过普通百姓,因为种种特权,秀才可以开设私塾,也可以去一些大官家里当家教,或者当律师帮老百姓打官司,这都是收入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哪怕你以后不想考举人、进士了,就是去做个生意,也比普通人更为有优势。
毕竟你能和县长甚至市长说上话啊,招标个项目不是随随便便,要是运气好考个举人,那可就不得了了,再要中个进士,则彻底跃过龙门,现在哪怕是清华北大的博士,毕业了也没规定有特权啊,发展如何还得看自己的能力,所以别说秀才穷酸了,在我们打工人的眼中,古代的秀才简直走上了人生巅峰。
本文由老谭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19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