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以普通人为主角的韩剧扎堆儿上映,口碑都不错。
有人评价道:韩剧拍的越来越像日剧了。
倒不是日剧比较高级,而是日剧往往更加聚焦现实,更能触及普通人的灵魂。
《我的解放日志》就是这样一部聚焦普通人柴米油盐,人情世故的韩剧。它平淡又真实,朴实又不做作,甚至有点扎心,反而让观众们打出了9.2分的高分。

有位网友只给这部剧打了三颗星,理由是:
「 我看电视剧是为了逃避生活,你把我的生活掏出来看,我从哪里获得轻松?」
这位网友的质疑不无道理,生活已经够抑郁了,为什么还要看一部致郁的剧,看起来好像只是把我们的生活搬上了荧幕。
但也许正是因为大家的emo情绪被捉住了,再细微的压抑也能有人感同身受,就会让人觉得好像被治愈了,接下来要打起精神来好好生活。

当代社畜的“致郁”人生
—
主人公廉家三姐弟,来自首尔京畿道的山浦乡下,京畿,顾名思义,是首都的周边,中心的边缘。
她们每天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在通勤上。他们要先在村口搭黄色小巴,到达堂尾站,再搭乘地铁去首尔。

小女儿廉美贞,是一家小公司设计部的合同工。
她天生内向,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身上的每一个举动,都能捕捉到一个社恐的窘迫。

中午在公司吃饭时,总是默默坐在桌子的一角,同事们边吃边聊,她听着同事们的聊天,在一旁细嚼慢咽,最后却也差不多时间吃完。

平时她不会主动和同事说话,公司同事私下组织的各类社交活动也一概不加入。
美贞曾经尝试过融入集体,但同事聚会,她常常是被忽视的那个。
被同事强行拉去打保龄球,同事丢了个好球,所有人跳起来击掌,她伸出手,却扑了个空,只好把手放下,轻轻地补了一个加油手势。

部长问她为什么不参加同好会,她说住得远,正在认真解释家在哪里,对方已经转过身没听了。

轮到她上场,保龄球不出所料从最边上划下去,一个球都没倒。大家都在热烈交谈,没有人在看,但她尴尬地转身,捋了捋头发。只有美贞像是唯一的局外人、格格不入。

工作上,美贞优秀的工作能力,也常常得不到领导赏识,甚至领导还处处针对她,就连外遇对象的备注都留的是美贞的名字,一面忍受同事的非议,一面还要忍受领导的辱骂。
递给领导一摞厚厚的方案,被领导全盘否定,审阅方案时,连连喊出:「 不对,这里不对!」
即便交上去的方案被打回三次,她仍然不做争辩,面对领导的刁难,只会默默流泪。

当她的方案被再次打回时,同事邀她去咖啡馆加班,她拒绝说自己要回家改方案,下一个画面,她就在另一家咖啡馆打开了电脑。
即使加班,也想一个人安静地加班,而且不想让工作侵占下班后的生活。
她觉得“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像是在工作”,下班后她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里。

大学时谈过的男友,以自己的名义贷款后消失,而两人的恋爱谈成了地下情,男友不曾告诉周边朋友。
每个月还要为他还着高额的贷款,守着已经见底的银行卡余额。
美贞也不敢承认,她怕被别人发现自己被骗、害怕家人的责备,害怕自己从来没得到过对方的爱。

在女同事眼里,美贞长得漂亮、性格乖巧,工作能力强,应该不乏男生追求。
可男同事却觉得,美贞虽然很漂亮、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她毫无魅力。
或许是因为她的眼神总是空洞,没有喜怒哀乐,如同毫无念想的行尸走肉。
对所有新鲜事物提不起兴趣、不进行尝试与体验,让人觉得无趣。

她不过20几岁,就对身边的一切就失去了兴趣,美贞这样形容不知道困在哪里的自己。

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真的变幸福,真的快乐起来,希望有一天可以感叹一声:
「 这才是人生啊,这才是生活。」

平淡的压抑,没人能逃脱
—
《我的解放日志》的主角除了廉家的小女儿,还有她的哥哥姐姐,以及寄住在她家的具氏(具子敬)。
而廉家的孩子们,或者说当下的年轻人,或多或少,都陷入在了一种难以摆脱的状态当中。
大姐廉琦贞,是一家数据调查公司的项目组组长,她非常渴望爱情,但琦贞也和妹妹一样,是男人眼里毫无魅力的女性。

她积极地换发型、微整容、相亲,但爱情依旧不曾光顾,就连对公司几乎所有女性都有过示过好的男同事,也避开了她。
她说自己想活在朝鲜时代,那个仅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可以决定一生的年代,她向往那种彼此忠贞的亲密关系。
在相亲时琦贞给对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她在历史课本上看到一个故事,在朝鲜时代,当丈夫被斩首时,妻子都会冲上去,用裙子接住丈夫的头颅。

在她看来,#对自己的爱情和所爱之人最后一丝颜面的守护。
她期待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在爱情中她可以为了对方做任何事,也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
她期待用爱来解决所有问题,到头来却让爱情离自己越来越远。

哥哥廉昌熙是一家便利店品牌公司的代理,38岁,没房没车,工作也不顺利,每天的工作就是去各个门店视察,解决店主们经营问题的同时,还要忍受店主们在生活问题上的困扰。
工作上,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糟糕的同事,35岁后的职场困局,晋升的压力,都让他疲惫不堪。
「每当萌生辞职念头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至少要撑过暑假,既然这样,那就中秋之后再说,然后我又想,这样到了年底会很凄凉,想想春天也还算可以忍受,最后就这样度过了一年四季。」

在生活上,和女友分手时,被数落老土。
因为过去欠过贷款,在家里也一直抬不起头来,现在就连买辆便宜的电动车,他也向父亲战战兢兢地申请贷款买:
“爸,我啊,没有车,又住在京畿道,这样我要怎么谈恋爱跟结婚,所有事情都是在车里发生的,我没有车,这样情侣要怎么接吻。”

廉昌熙介绍说:韩国的首尔和京畿道,很像一块荷包蛋,首尔是蛋黄,京畿道是蛋白。
他们像极了在大城市打拼的小镇青年,在经历生活的揉搓后感叹「如果住在首尔,我们会有不同吗?」
妹妹美贞却反问道:「难道生在首尔,自己的人生就会有什么不一样吗?」

看似是繁杂的工作,超长的通勤,社交的压力和亲密关系等诸多因素,夺去了她们的梦想,造就了他们的现状,但事实是这样吗?
具氏是寄住在廉家的外人,平时沉默寡言,大家对他的了解也不多。
他原本是首尔一家娱乐公司的社长,住在首尔市中心,开着劳斯莱斯,有一众手下,看似拥有着姐弟三个向往的生活。
可他却从原本的生活中逃了出来,每天酗酒,对前来关心他的美贞吼道:
「 我什么都不想做。」

池贤雅——廉家姐弟儿时的伙伴。
她早早就搬去了首尔,住在半地下室,过着随遇而安的自由生活。
虽然卡里有着5亿韩元的存款(约合人民币265万元),但她的状态,依旧是和廉家孩子一样的颓丧。

所以,大家需要改变的状况,不止是生活上的窘境,还有精神上的荒芜。

年轻人值得关注的内心世界
—
在剧中,廉美贞对外一直是一个乖乖女的形象。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面对同事总是保持着微笑,一副温柔贤惠的模样,回到家里也总是一言不发地帮父母干活。

她就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上班上学,按照既定的人生规划在走,却一点也不快乐。
而廉父廉母,一辈子都在务农,经营着一家小的橱柜作坊,从事着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既没办法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也没办法给予感情上的慰藉。

一次廉昌熙,又一次接到店主的抱怨生活的电话,电话打了一个半小时,险些错过晚饭,廉父指责他老大不小却对人生毫无规划,就连这点拒绝的本事都没有。
昌熙反问:「那爸你呢,难道爸的人生就按照计划走了吗?爸你整天沉默寡言和机器一起共事,所以你不懂和别人一起共事到底有多困难,我又不是要游手好闲一辈子。」
「这段时间辛苦了,休息一下吧,您就不能偶尔这样说吗?」

去年2月,一封遗书曾在社交媒体上刷屏。遗书所表达的,不是绝望和痛苦这类强烈的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无意义感——觉得没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

这些自我认同的问题本应当在青春期得到解决,但在东亚社会中,情感管理、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等议题常常被搁置。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这些个人条件优渥、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并没有展现出人们想象中那种天之骄子的自信,和青年应有的朝气,反而会害怕被评价、被夸赞。
老番茄是一名B站up主,拥有1700w粉丝,复旦大学本硕连读,即便是这样优秀的履历,也依旧逃不出空心的怪圈。
他曾多次在视频中说:「其实我本人是一个非常内向无趣的人,我害怕过度狂热的感情,害怕在线下见到粉丝,害怕让他们失望。」

这一代人的青春被用于备战高考、保持奋斗向上的姿态,所有人一股脑的向前冲,考个中学,上一个好的大学,再找一份好的工作,仿佛自己所有的道路都被安排好了,前途一片光明。
「#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这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前面的道路需要你自己去选择了,但我们的人生仿佛失去了方向。
到最后,我们评价自己的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只剩下了成绩、功绩,事业,金钱这些由外部打分的事物。
作者雷·贝内特在《及格家宣言》里说道:
「平庸的乐趣其实很多,但常常会消失在成功的压力里。我们被洗脑了,以为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甚至不会质疑这个想法。」
患上空心病的年轻人,害怕从神坛跌落,无法接受自己的普通,也想象不出自己无法名列前茅后、还要从何处找寻生活成就感。

但如廉美贞一般的普通人,或许从来没真正找到过、一个稳定的成就感来源。
厌倦了所有需要对等付出才能延续的关系。哪怕是来自父母的期许,也需要她靠辛勤经营的优良品质来维持。
她真正需要的是无条件的仰视和崇拜,她希望自己能被一种全心全意的纯粹情感层层包裹。
所以她才在情绪崩溃之时对具氏半命令、半渴求说到:
「 你崇拜我吧,让我的内心被填满。」

为什么会想要内心被填满?
人类学家麦高登的回答是,「因为你的存在不仅满足你的个人需求,还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社会需要生产、再生产以及对社会准则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具有合理性。
个体生活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工作、家庭、后代、名声、创造力、宗教等等,都是社会想让我们相信和遵守的东西,也是我们获得价值观的途径。

为了获得它们,我们会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像陀螺一样不断抽打自己。
摆烂、躺平绝对算得上是最近几年最常被体提及的词汇,可这却是当下年轻人应对忙碌和疲劳最常见的方法。
其实大家都在选择豁达,或假装豁达,用承认自己无能的方式去对抗无休无尽的竞争压力。

以过往之梦,绘明日之象
—
这些年描绘都市人内心感受的韩剧越来越多,许多创作者都开始尝试向内探索,追求平淡的叙事,更深刻的主题。

而这些韩国的作品在国内却十分流行,《寄生虫》《82年生的金智英》《燃烧》《熔炉》《素食者》等等。
都说中日韩三国不分家,但日韩剧的题材和风格,在十几年早已跑在前头,他们早早就开始关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
而那时日韩年轻人的处境,恰恰是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的现状。
而我们的文艺作品似乎很少去回应这些情绪,人们议论国产剧中普通人的消失已经很久了。
生活在国产剧里的人,大多都有着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出口就是一个金句,过着最舒适的生活,有着最正确的价值观,一切都井井有条,游刃有余。

国产剧中的年轻人,一毕业就能找到薪资高且稳定的工作,租住在120平米的双层loft。
不高兴了就顶撞上司,闲暇之余还能自由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国产剧中常见的问题,如学区房,中年感情危机,离婚,鸡娃,不过就是拐着个弯,拍一部成功人士如何鸡飞狗跳的生活罢了。

奉行禁韩令这么多年,国产剧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一直视而不见,于是,那些在大城市内卷中苟延残喘的年轻人,只能去日韩作家的笔下,寻找共鸣了。
今年4月,共青团中央发表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里面这样写到:
「 当代青年的主流观点仍是相信成功主要靠个人努力奋斗才能够得来,绝大部分青年对于未来是乐观的。
但青年在生活中的压力和迷茫也是真实存在的,国家高度重视解决“躺平”“佛系”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 」
其实有时候,大家并不需要打鸡血,也并不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什么是正确的。
需要的只是被看到,看到大家和我一样,我并不是孤身一人,这就够了。

* 部分参考资料:
[1] 这么漂亮,却这么自卑,叶橙子,《vista看天下》
[2] 当代社畜的“致郁”人生:“清醒的每个瞬间都在劳动”,付子洋,《南方周末》
[3] 这9.1,每一帧都在揭年轻人的伤疤,柳飘飘,《柳飘飘了吗》
[4] 豆瓣热搜“空心病”:活得很累又很徒劳 丨 中国年轻人的流行心理病,你有吗?,《Knowyourself》
-END-
豆瓣9.5,“丧”的天花板

疯狂卖血的他,到底图什么呢?

又丧又燃,这山区女孩的反转人生太酷了

长时间戴耳机不舒服,这次终于有办法了!

豆瓣9.6,不愧是情色鼻祖,每一眼都美到心醉!

44岁翻红后,这御姐杀疯了!

6年后,顶流男主输了,最丑配角赢了

不服不行!70年了,神作依然是神作!

火了73年,舒服到被偷师,他才是大哥一样的存在

停播2年后,《奇葩说》还会回来吗?

1700名富二代赴死,他们的故事被遗忘太久了

用了空气炸锅之后,我后悔了……

金庸深爱,琼瑶、林徽因痴迷,这才是惊艳众人的古典美

生而为人,你不该演戏作假!

这部神作的结局,没人猜得出!

豆瓣9.2的神剧,揭开了你最狼狈的一面

让20万人意难平,它不愧是神作!

100年才出一位,莫言痴迷,王家卫深爱,他写透人性的情与欲

胡歌:车祸之后,是它让我活了过来

被10亿人捧上热搜,你还敢看不起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67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