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夏心愉
出品 | 愉见财经
今晚的内容主体虽然只是一则故事,却有深度,是以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生动地反映了上一期《压存款成本“三板斧”》里说到的几个关键点:
1,压存款成本这事儿的终极心决,其实是在综合经营能力,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否则价一压,量肯定就跑了。
2,一说到综合经营能力,单靠某个基层行某个部门,是不得劲的。说白了需要上头的顶层设计“一盘棋”拉动各项业务联动,还需要“不断打破部门竖井”。
上一期里我们说好了会就“一盘棋”接着聊的,结果今天就听某家大行分行这边的朋友说起了他们因为没有联动好而吃亏的案例。
甚至,他都觉得他们行是不是被客户当成“地主家的傻儿子”了。
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呢做了一笔在各家银行都很常见的“包销池”业务,也就是银行为企业提供债券全额包销服务。
就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有两点。第一,这种业务,银行是甲方啊,那是企业求着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二,给企业争取到的利率定价也很低,现在不是讲究金融支持实体嘛,听说利率只有2点几。
按理说,#妥妥的“企业综合服务能力”啊,那企业后面资金进账派生成存款,就是这家银行获取低息负债的来源啊。
结果你猜怎么招,这企业最终吃透了你下头分行想拉存款的心,居然谈了个3以上的存款利息。呵呵吧,还给人利息“倒挂”了,算是吃力不讨好赔本赚吆喝么。
要放在管理更精细的银行,这每年上千亿的信用债投资资源,就该把它当成自己压降企业存款成本的筹码。而不是反而被企业包抄,自己甲方干成乙方了都。
好了,“愉见财经”的小故事就说到这里。之所以记录下来,是因为我觉得像这种“合成谬误”,在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其实具有代表性,屡见不鲜。上述案例中,业务分开看都没问题,缺的是,总分行之间的统筹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也就是活生生的“部门竖井”。
“部门竖井”这事儿往深里说呢,永远绕不开“价值观”VS“KPI”的原命题。如果“KPI”是依照着部门边际划江而治的,而整个银行的管理文化与考核认定又是唯“KPI”论的,那“部门竖井”是打不破的。传统的科层制和区域利润中心组成了“井字状”的条块架构,各个业务单元就会被限制在这横横竖竖的“井”框框中间,画地为牢、盲人摸象。就算底下干事儿的有人看出了什么端倪,也没必要多嘴啥,传统科层制之下,管好自己的KPI、奖金、饭碗就是了咯。
于是,局部利益的合理,集成到客户界面,却会是冲突或谬误。
而这种带着“合成谬误”的经营文化,却会以一种微妙但有效的方式决定着一个组织的成败。
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银行开始重视开放与融合,重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组织变阵,打破“部门竖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综合化服务好客户的复杂需求,解决客户产业链和投资链上的延伸痛点,也才能防止上文中的“合成谬误”。
往小里说,也能靠综合服务能力,压压负债成本嘛。
点击“在看”或转发,是您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愉记枕边伴读 听风金融江湖
大道至简 | 山雨欲来 | 精打细算 | 后台魅影 | 寻租空间
五十度灰 | 生如夏花 | 火眼金睛 | 人艰不拆 | 知己知彼
舍得之间 | 请君入瓮 | 碧瓦朱甍 | 游刃有余 | 明日之城
互惠互利 | 姗姗来迟 | 那年花开 | 尽职免责 | 一念成佛
造假成本 | 完美谎言 | 种豆得豆 | 异曲同工 | 演员诞生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45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