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上次说了湖南各地湘菜特点及湘菜之始-茶陵谭家菜的开端,后来有同好希望我能讲一讲谭府菜演变成湘菜后的发展和分支,我只能就我所了解的谈一个大概。

我个人认为湘菜有三个层次,一是官府菜,代表菜系的精华;二是江湖菜,代表菜系的主干和茎叶;三是家常菜,代表菜系的根本和土壤。而菜系之所以成为菜系,只有官府菜才能将做为食物的菜升华为菜系,成为饮食文化的精华。而谭府菜正是对湘菜的形成起到了升华作用。

谭府家主谭延闿,民国传奇人物,晚清进士、翰林编修、两江总督之子、十里洋场花花公子、宋美龄前男友、湖南督军、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其实其晚年职场生活是十分憋屈的,在蒋介石的强力掌控下,他根本不敢有什么作为,只能当个“不负责”、“不谏言”、“不得罪人”的“三不”院长。他似乎把他大部分才华放在“吃”上面了,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但逛遍南京、上海、北京等最有名的馆子,还聘请了江苏人谭奚庭和湖南人曹荩臣为谭府内厨。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谭奚庭主烧淮扬菜,擅长炖、煮、蒸等手法,曹荩臣主理湖南菜,手法兼具各家所长,互有借鉴。曹荩臣又称“曹四”,深得谭延闿信任,经常由谭口述,曹负责操作。时人称“欲请谭延闿,先请曹厨子”。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说到湘菜源流,有一个酒家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曲园酒楼。据说曲园酒楼创立于1890年,初在长沙坡子街,名厨有袁善诚、丁云峰、史玉和等,1938年文夕大火之后,搬迁至南京,在重庆也开有分号。1949年迁入北京,1955年授衔,毛泽东于曲园酒楼开15桌酒席宴请开国将领,赢得交口称赞,被称为“地道湖南菜”。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曲园酒楼堪称湘菜“黄埔军校”,曹荩臣从谭府出来后(具体年代不详),在坡子街创办了健乐园,两年后与曲园酒楼合并。谭奚庭1920年从谭府出走,在长沙大西门创办了玉楼春酒家,后更名为玉楼东。至于后来曲园酒楼到底开了多少分号,无人能说得清楚,我只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衡阳人民路的曲园酒楼,一直门庭若市,生意好得不得了。1997年湖南省公布了首批10位“湘菜大师”,其中石荫祥王墨泉两位泰斗级大师就是从曲园酒楼开始厨师生涯,其他或多或少都受过他们的指点。又比如号称“衡阳第一女厨”的谢莉萍,也是从衡阳曲园开始职业生涯。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另一个堪称“湘菜厨师摇篮”的就是位于长沙城内永庆街(现今都正街南段)的詹王庙,民国时期为湖南省城酒席业同业公会所在地,每年办会两次,一次财神会,一次詹王瑞诞会。由于是厨师行业的祖师庙,经常有名师大厨前往进香、交流厨艺,很多厨师就是通过这个场所学习借鉴,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玉楼东和曲园、奇珍阁、潇湘、挹爽楼、李合盛等酒楼为晚清至民国初年长沙筵席业的名店。湘菜名厨有肖荣华、柳三和、宋善斋、毕河清,号称“四大名厨”。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抗战时期是湘菜形成的第一个高潮时期,那时湖南大部分时期属于大后方,受战乱影响相对较小,从华北、江浙等地迁移、逃难过来的人群促进了湖南餐饮业的繁荣,形成了长沙、衡阳等湘菜重镇。据《申报》在1937年4月26日发表《滇程拾遗》,记者写道:“四月十五日……午应长沙报社同业之招,在钱业公会午餐,主人罗君、陈君集各馆子拿手菜点以饷客。菜单如下:徐长兴:烧鸭、鸭胰;柳德芳:汤糯;李合盛:百叶、牛肚;清溪阁:面;柳厨子:干丝;曹厨子:鱼翅;醒园:龟肉、蛙肉、牛鞭;玉楼东:汤泡肚;爱雅亭:米粉。”其中“柳厨子”和“曹厨子”分别指代湘菜名厨柳三和和曹荩臣。这席宴会基本集中了长沙当时知名酒楼的拿手好菜,这些菜式和店名也随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把名声传到了整个大后方。

当时衡阳由于地处粤汉、湘桂铁路交汇,成为大后方异常繁华的物资、人员集散地,长沙、衡阳之间厨师交流非常频繁,据1931年进入曲园酒楼的石荫祥回忆,长沙曲园有一次为躲日本兵,大部分厨师、伙计出走衡阳,结果在半路被日本飞机炸死,他后来说起来颇为后怕地说到:“这件事过后,我就觉得命里有的终须有,我能活到今天,做人做饭,在任何时候,缺钱冇事,缺德不行”。

长沙餐馆到衡阳发展的另一个例子是杨裕兴,杨裕兴面馆创始人杨裕臣,9岁在长沙万福楼做小工,凭着一身武艺和蛮力,经常表演现场和面、拍面、切面,时称“功夫面”。1938年文夕大火后,杨家后人逃难到了衡阳。1945年,杨家后人杨佑德租下衡阳大华门门面,表演现场制作各类面条,赢得大量食客追捧,被誉为“面神”。我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杨裕兴面馆排队的盛况。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当时在衡阳中山北路上还有个金陵酒家,应该是抗战时期南京过来的厨师创办,还有解放路口还有一家天津小笼包,也是创办于抗战时期。现在已经没人了解,湮没于历史了。

湘菜的另一个重镇就是湘潭,湘潭的湘菜源流,来自于四大家族菜:毛家、曾家、齐家、黎家。有许多湘潭人津津乐道于“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写”,但我却认为湘潭当地特色菜极少有能上得筵席的精品,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当地农家特产的简单加工。以毛家菜为例,红烧肉火焙鱼这些都是农家年节常见菜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烹调手法。老话说“菜如其人”,毛泽东、曾国藩都是专注于军国大事,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口腹之欲要求极其简单,怎么可能像谭延闿这种花花公子对食物精益求精。至于齐白石,更是木匠出身,到北京去发展之前基本没吃过什么好菜的,去了北京以后,倒是曲园酒楼的常客,现在北京曲园那张大牌匾,就是齐白石所书。有点新意的算是黎锦熙、黎锦耀、黎锦晖等黎氏七杰,至少整出来“鱿鱼三丝”这样的外来食材菜品。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虽然湘潭菜精品不多,但是民国时期“天下第一壮县”的名称可不是浪得虚名,全国四大米市、湘莲之乡等美称都代表着实实在在的物产,湘潭出产的大米、莲藕、淡水鱼、猪肉、鸡鸭禽蛋……都是一等一的食材,就以毛氏红烧肉来说,只有用湘潭乡间的土猪肉来做,才有特殊的香味。而剁椒鱼头也使用湘潭水府庙出产的鳙鱼头为佳。可以说湘潭的食材造就了湘菜的特色与品质。而湘潭厨师大部分只有走出湘潭,才能接触到精品湘菜技艺,比如现在湘潭的湘菜大师有肖厚培、徐大斌、石定桂、肖克资等等,仅有肖克资是湘潭本土成长。

功夫面和方便面区别(功夫面具)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3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