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来自科学网-刘伟博士(http://blog.sciencenet.cn/u/Macrofungi)
一、标本的收集与保藏
1、菌类标本的收集
大型真菌的鉴别,首先要有典型的实物及标本。实物及标本的取得方法,主要靠自我采集。在各种大型真菌大发生的季节,可以深入田间、山场、树林及人工栽培场地等不同生态地点去采集,或到产区去购买。通过日积月累,就可以对一个地区可能发生的野生菌的种类、形态、发生季节、发生量及经济价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对于收集到的实物要完整、典型,还要有关于发生地点、生长基质、形态、大小、颜色等记载与描述。采集地点的气候、土壤,有可能最好能现场拍照或绘图。还要访问当地群众,该菌的地方名,食用价值等。具体项目可参见《大型真菌标本采集记录表》,见附件。
一种菌类要编一个标本号,每种标本可以填一张预先设计好项目的采集记录表,现场打“√”。
大型真菌标本采集记录表
编号: 年 月 日 图 照片
菌名 |
地方名 |
中名 |
||||||
学名 |
||||||||
产地 |
海拔 m |
|||||||
生境 |
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灌丛、草地、草原 |
基物:地上、腐木、立木、粪土 |
||||||
生态 |
单生 散生 群生 丛生 族生 迭生 |
|||||||
菌盖 |
直径 cm |
颜色: 边缘 中间 |
粘 不粘 |
|||||
形状:钟形、斗笠形、半球形、漏斗形、平展 |
边缘:有条纹、无条纹 |
|||||||
块鳞、角鳞、丛毛鳞片、纤毛、疣、粉末、丝光、蜡质、龟裂 |
||||||||
菌肉 |
颜色 味道 气味 伤变色 汗液变色 |
|||||||
菌褶 |
宽度 mm |
颜色 |
密度:中、稀、密 |
离生 弯生 直生 延生 |
||||
等长 不等长 分叉 |
||||||||
菌管 |
管口大小: mm 管口圆形、角形 |
|||||||
管面颜色: 管里颜色: 易分离、不易分离、放射、非放射 |
||||||||
菌环 |
膜状、丝膜状、颜色: 条纹: 脱落、不脱落、上下活动 |
|||||||
菌柄 |
长: cm,粗: cm 颜色: |
|||||||
圆柱形、棒状、纺锤形 |
基部假根状、圆头状、杵状 |
|||||||
鳞片、腺点、丝光、肉质、纤维质、脆骨质、实心、空心 |
||||||||
菌托 |
颜色: 苞状 杯状 浅根状 |
|||||||
数圈颗粒组成 环带组成 消失 不易消失 |
||||||||
孢子印 |
白色 粉红色 锈色 褐色 青褐色 紫褐色 黑色 |
|||||||
附记 |
食、毒、药用、产量情况 |
|||||||
备注 |
||||||||
2、菌类标本的保藏
将收集到的实物经晒干或烘干后即为标本。同一种类要不少于3~5个标本,标本连同采集记录,标本编号要用干净卫生纸包好或装入专用纸袋内,带回室内,进一步登记、取孢子印等。带回的标本要进一步干燥,检查采集记录是否完善,进一步补充记载,并装入专用标本盒(柜)中,进行防潮、防虫蛀、防霉变处理。
二、标本的鉴定
对上述收集到的标本,要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利用一定的实验条件,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及相应的工具,认真、仔细地根据每一件标本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出现的生境;孢子印颜色、孢子形态、大小等,给每件标本一个确定的名称及拉丁语学名。
对于非常见种类或新种的鉴定还要做许多专项实验研究,查阅更多的专门文献资料,对研究的结果请国内外有关部门或专家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并将以上研究的最终结果整理成专题论文,发表在相应的学术刊物上,以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与周知。
三、常见大型真菌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我们常说的“菌类”、“菇类”或“菇菌”、“蘑菇”等都不是分类学名称,而是指可以形成大型子实体的真菌,通常称之为“大型真菌”。所谓“大型”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小者只有0.1-7.5mm,大者可达2m以上或更大。这些大型真菌按其经济价值来说,常被称之为食用菌(Edible fungi)、药用菌(Medicinal fungi)、毒蘑菇(Poisnous fungi)等,比如在有关食用菌、药用菌、毒蘑菇的专著中,都同时收入了毛头鬼伞,把毛头鬼伞简单地称之为食用菌、药用菌或者是毒蘑菇都是不完全、甚至被误导的。因此,我们按照它的自然属性和我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统一称为“菌”或“菌类”,以对应于英语中的Mushroom。
对收集与保藏的菌类标本,在正式入藏前,必须经过初步鉴定。可根据其外观形态、色泽、孢子印及采集记录等资料,参照有关分类学著作,确定其名称及在分类学上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对于鉴定的结果,应写在标本标签上。注明采集人、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鉴定的学名,地方名;鉴定人等,随标本一同入藏。同时,编制物种数据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种质资源交流。
下表所列为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简表》:
我国常见菌类在真菌分类系统中的地位简表
菌体简易特征 |
分 类 |
主要代表种 |
1.子囊菌亚门 |
||
2.子囊果生于地下 |
块菌目地菇科地菇属 |
瘤孢地菇 |
2.子囊果生于地下 3.菌盖圆锥形,表面满凹穴 |
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 |
尖顶羊肚菌 |
3.菌盖马鞍形 |
盘菌目马鞍菌科马鞍菌属 |
邹马鞍菌 |
3.菌盖钟形 |
盘菌目羊肚菌科钟菌属 |
波地钟菌 |
3.子囊果盘状 |
盘菌目盘菌科盘菌属 |
森林盘菌 |
2.子座棍棒形,直立 |
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 |
冬虫夏草 |
1.担子菌亚门 |
||
2.担子果胶质,担子有隔 |
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 银耳目银耳科银耳属 花耳目花耳科花耳属桂花耳属 |
木耳 银耳 黄花耳、桂花耳 |
2.担子果花球状 |
非褶菌目绣球菌科绣球菌属 |
绣球菌 |
2.担子果树枝状,珊瑚状或柱状 |
非褶菌目珊瑚菌科 |
红豆芽菌、黄枝瑚菌、灰色锁瑚菌、杯冠瑚菌 |
2.担子果舌状,子实层管状 |
非褶菌目牛排菌科 |
牛舌菌 |
2.担子果头状、齿状,子实层长在肉刺上 |
非褶菌目齿菌科 |
猴头菌、翘鳞肉齿菌 |
2.担子果号角状,漏斗状,子实层平滑或长在分枝的皱褶上 |
伞菌目鸡油菌科 |
鸡油菌、灰号角 |
2.担子果伞形 3.子实层管状 4.担子果肉质 |
伞菌目牛肝菌科 |
松塔牛肝菌、美味牛肝菌 |
4.担子果非肉质 |
非褶菌目多孔菌科 |
漏斗棱孔菌 |
3.子实层刀片状,菌褶呈辐射状排列 |
伞菌目桩菇科 |
黑毛桩菇、潞西褶孔菌 |
蜡伞科 |
红紫蜡伞 |
|
铆钉菇科 |
铆钉菇 |
|
红菇科 |
松乳菇、变绿红菇 |
|
口蘑科 |
香菇、亚侧耳、糙皮侧耳、烟云杯伞、蜜环菌、鸡从、安络小皮伞、毛柄金钱菌、口蘑、紫晶蘑 |
|
粉褶菌科 |
角孢粉褶菌、丛生斜盖伞 |
|
鹅膏科 |
橙盖鹅膏 |
|
光柄菇科 |
草菇、灰光柄菇 |
|
环柄菇科 |
红顶环柄菇 |
|
蘑菇科 |
双孢蘑菇 |
|
球盖菇科 |
半球盖菇、光帽鳞伞 |
|
丝膜菌科 |
蓝丝膜菌 |
|
鬼伞科 |
毛头鬼伞 |
|
2.担子果笔状,“笔头”有粘而臭的产孢体,“笔”下部有脚苞 |
鬼笔目鬼笔科 |
长裙竹荪、白鬼笔 |
2.担子果球包状,成熟后成粉末状 |
马勃目马勃科 硬皮马勃目栓皮马勃科 |
大秃马勃 栓皮马勃 |
本文摘自《中国菇业大典》,罗新昌主编,201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p:89-92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