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似乎已经成为了年轻人们就业的新蓝海;

?
家乡,从逃离之所到应许之地。
新一代年轻人们回头一望,流着奶与蜜的家乡土壤,正在孕育着全新的机遇与可能。
从回到来,到留下来,返乡就创业是年轻人们基于时代特点而作出的一种理性之举,也是各个家乡迎来发展的珍贵契机。

曾经有网民对旅行提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总结:
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
对于决定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最开始只是因为“呆腻了”、“卷累了”,想要“躺平了”。
但不发达、不宜居、不文明的家乡始终是无法留下向往美好生活的年轻人们的。

大家都喜欢《归田园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好生活,但也许不会有多少人认为离开现代社会太远是件好事。

乡村在保有其在地人文特色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吸引年轻人回乡的一大动力。
既有桃李罗堂前的舒心惬意,又有艺术人文之处可供寻觅。
这样的故乡,不仅可以容纳年轻人们漂泊的身体,还可以容下他们迷惘的灵魂。
“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美英等国就已经开始了关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从1970年代前后开始,全球主要国家进入了「乡村振兴」的活跃期。
如法国的回归自然社会运动、德国的村庄更新、韩国的新村运动等。”
在我国,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年轻人们对于道路的探索给乡村振兴事业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住进乡野自然的卡莎莎乡村度假区、在洛阳千年银杏谷露营……乡村主动且乐于被年轻人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打开。
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销售与具有艺术性、文化价值的目的地IP打造,让乡村摆脱了沉闷乏味的标签,摇身一变,穿上了时尚与希望的外衣。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的环境变美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变好了,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年轻人们也更愿意回来了。
在富有活力与希望的乡创事业中,藏着多方共赢的美好未来。
在家乡,有希望。
回到家乡,也可以
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贡献力量。


在“莲讯”刚开始回村卖地瓜干时,村里的人们质疑道:“一个女孩子,好不容易送去上大学,结果一毕业就回农村了,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只有让村民们也觉得自己所处的乡村充满希望,让父老乡亲们也不会再觉得“读了书还回老家,白读书了”,这样的乡村,才是有希望的乡村。
?也可以如莲讯一般在家乡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实际上,在“摆烂躺平”与“卷死别人”的两个极端中间,存在着非常多可供选择的可能。
回乡也只是其中一种罢了。
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年轻人们都有着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也将为世界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9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