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暴力数据统计图(网络暴力数据分析2020)

正观特约评论员 土土绒

网络平台也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

据10月1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这个数据令人心情沉重,却并不意外。

中国网络暴力数据统计图(网络暴力数据分析2020)

这些年来,网络暴力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此前,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9年《社会蓝皮书》中数据显示,每三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遭受过网络暴力;每两个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人遭受过网络暴力。

此外,网络暴力事件不断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关注。在不久前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王璐瑶未进决赛在微博道歉,却因配发了一张自拍照片,被网民指责“失败了还有心思晒自拍”“自拍穿的是睡衣”,逼得她自删微博;去年7月,杭州的吴女士在取快递时遭偷拍,并被人恶意编造聊天记录,造谣称其“出轨快递小哥”,视频及“聊天记录”在网上疯狂扩散,导致吴女士被公司劝退并罹患抑郁症……还有多个新冠肺炎病例被不同程度网暴。

网络暴力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像现实暴力那样有形可见,却可以利用舆论伤人于无形,又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原因,很难取证、定罪。网络暴力的危害,如同一柄隐藏的利刃,看似无形,却真真切切地给社会、给个人带来痛感。

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高达10.11亿,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网络暴力也日益频繁、猖獗,每当出现热点事件,几乎都伴有网络暴力。要打破这种怪圈,还网络世界以天朗气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从网民来说,要提升个人网络素养,珍惜自身“数字形象”。能上网不代表会用网,我们进入互联网社会的时间并不长,适应网络世界的礼仪、习俗还没定型。现实社会有现实社会的基本礼仪,例如不窥探他人隐私、不随意打扰他人生活等,互联网也不应例外。实际上,不随意对网络信息下判断、不参与人肉搜索、不进行人身攻击等都应成为每一个网民的上网“标配”,让数字个人也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

此外,面对网络暴力要“该出手时就出手”。2019年《社会蓝皮书》显示,面对暴力辱骂信息,“当作没看见,不理会”是青少年最常用的方式,占比达60.17%;选择“网络投诉或者举报”的不到一半;选择向家人、师长倾诉和求助的就更少了,不足一成。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的网民也越来越多。例如,杭州吴女士取快递被造谣后,选择报警并公开发声“不接受任何道歉”,更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处二被告人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这种坚决维权的态度就是对网络暴力的最好反击。

除此之外,网络平台也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面对网络暴力,个人维权的成本较大,而平台则具有更多优势。应强化网络平台在暴力事件中的责任,推动互联网企业投入更多技术力量防范、遏制网暴,当好第一责任人,将线上危机消弭于线上。

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不让任何一个人被网络暴力这把隐藏的“利刃”所伤,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然而,要达到这个美好的愿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超七成受访大学生自认受到网暴影响#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7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