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概述
8月15日,澎湃新闻在多家平台上刊发了《π15·暗访|“枪手”抽血验尿代检,患肺结核也能办健康证》的暗访报道,称2021年7月中旬至8月初,有记者在浙江杭州市、安徽合肥市等地暗访发现,在利益驱使之下,国内存在违法代替体检的黑产链条——一些人员违规在百度贴吧、腾讯QQ、知乎、豆瓣等平台发布“代检”推广信息,代检一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宣称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单位公务员体检等。
监测发现,该报道迅速引起舆论关注,众多网友纷纷表示愤慨。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这样的替身不该有!” “太可怕了!恳请严查体检中心!”“这种事践踏道德和法律底线了!”等骂声一片;也有部分网友表达了“细思极恐!“”这种人不会就在我身边吧?“的恐慌情绪。就在当日,《π15·暗访|“枪手”抽血验尿代检,患肺结核也能办健康证》文章的浏览量达57万,代检产业链的曝光视频浏览量也达306万次,话题#暗访国内违法代替体检的黑产链#话题阅读量在短时间内更是高达1506.3万。

随后,就报道揭露的问题,浙江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办公室党政综合办邬姓主任表示,关注到澎湃新闻的报道后,医院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将此事汇报了上级部门,着手开展调查。邬姓主任表示,下一步医院将会根据报道反映出的情况查漏补缺,进一步规范体检流程,包括前期对体检人员的身份证和照片核查,体检时窗口进一步加强对体检人员的身份核查。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刘姓副主任表示,关注到澎湃新闻对该院的监督报道后,该中心立即整改,将体检流程全部重新设置。“不论是个人自费体检还是用人单位的入职体检,从挂号到体检科、再到每一个诊室检查,我们都必须要看身份证或者医保卡。”刘姓副主任表示。
同日,安徽省卫健委宣传处工作人员表示,省卫健委获悉情况后高度重视,主管领导均已了解此事,已把报道提及的情况转发给合肥市卫健委。根据工作机制,目前合肥市疾控中心正在开展自查工作,合肥市卫健委将及时向省卫健委报告工作进展,后续省卫健委会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督导、是否需要联合相关部门调查。
二、传播分析
监测周期内(2021年8月14日-2021年8月17日),与违法代检相关的舆情信息总量达到4369条,其中客户端1542条,微博1861条,微信392条,网站361条,互动论坛100条,视频85条。监测显示8月15日,与此事相关的多个微博话题讨论度突然增高,#身患多种传染病也能办健康证#阅读7119.1万,讨论1409,#记者暗访体检代检黑幕#阅读1506.4万,评论1282,#体检代检乱象调查#阅读6019.8万,评论6127。#体检代检公司一年盈利几百万#阅读51.7万,评论50,多数网民认为这种违法行为应该严厉打击,同时提供代体检服务的公司企业,也可能涉嫌非法经营。

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监测显示,敏感信息占比达62.03%,中性信息占比为13.59%,总体上舆论对此事持反对意见,认为这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的知情权,损害了其他应聘人员的公平竞争的权力。

关键词云显示,“代检”“体检”“枪手”“入职”“健康证”等成为网民讨论的高频词汇。
三、网民观点
1、部分网友对这种现象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
音贝贝:如果这种有传染性疾病的人拿到健康证从事食品行业,该有多恐怖。
珍藏岭:谁在强行撕裂防疫的防线? 传染病管控务必高度重视……!!!
道法自然57572188:主要是能传染别人的人不负责任,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2、部分网友认为代检的缘头是单位歧视和社会歧视,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逝随风:代检的缘头是单位歧视和社会歧视,不得已而为之。不解约根源无异于缘木求鱼。谁也不想这样,但是被单位拒绝或者直接向社会公布谁能受得了。
老祥法律:关键是要消除歧视,很多人是乙肝,用人单位违法体检乙肝,他们很多也是没办法,要工作。
紫红色的太阳435:有的传染病会死人的应该严格管控,有的可以预防的可以适当放松要求,想想有多少人因为乙肝问题没有工作的啊。
3. 还有网友认为应该立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走遍饰界:因为利益,各行业都存在灰色利益链条,为了健康发展,需要监管之外,还需要立法规范。
西域之峰:这个报道好,希望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多媒体关注!
格调5559527:这个问题就很大了!传染病进入了餐饮行业@卫计委。
四、专家观点
1、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铲除代检产业链需要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让国家相关规定真正落到实处,对相关人群给予公正平等的就业机会。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帮助。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尧:备受关注的乙肝患者隐私保护话题成为网友们论坛里的热点。 乙肝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受到一些误解和偏见,患者隐私的保护也因此而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现在社会上对乙肝患者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歧视,但是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普通接触也不会传染,健康的人群通过注射疫苗,可以预防它,所以广大网友要正确看待乙肝。
3、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赵辉:找人代检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通过代检得到的虚假体检报告,即使顺利入职,既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会给自己今后维权带来麻烦。
五、媒体观点:
1、光明网评:“代检”产业横行,需多措并举破除乱象
要治理代检乱象,除了把板子打在严查产业链上,还要从需求端发力,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入职体检,铲除用人单位对乙肝患者就业歧视的土壤。
2、红星新闻:体检代检黑产出现,仍是就业公共服务不细致
体检代检黑产的出现,本质上仍旧是公共服务的不细致不严谨,以及社会对特定人群的就业权利保障落实不够所造成的。只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让代检的市场需求逐步减少,代检黑产也就最终会得到遏制。
3、中国青年报:不能让“替检”瞒天过海浑水摸鱼
作为一种专项体检,入职体检的意义在于确定入职者的身体状况符合工作需要。其中关键在于,符合工作需要的体检项目都应该坚持,与工作无关的体检项目都应该剔除。“替检”者打着“反乙肝歧视”的旗号招摇过市,这本身就是对反乙肝歧视的莫大嘲讽。打击“替检”,首先就应该彻底铲除乙肝歧视的土壤,让入职体检回归专项体检本意。在此基础上,入职体检项目“应检必检”不仅应成为用人铁律,而且应成为法律红线。
4、新京报快评:“枪手”代检,别让入职体检成了公共健康漏洞
因此,严惩体检代检行为,不仅是保证用人单位的基本利益,也是保证公众的基本利益,更关乎诚信道德,为法治文明所不容。基于此,打击代检要从弥补体检环节和流程中的漏洞、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和监督入手,让试图“张冠李戴”者失去操作空间。此外,还须在体检规则与监管等层面认真反思,在消除就业歧视、优化求职环境上见成效。只有双管齐下、多措并举,才能杜绝体检“枪手”现象,维护健康、正常的就业秩序。
六、舆论解读
1.随着新媒体对代检黑产链的曝光揭发和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声,代检黑产链背后的原因迅速引发了网友高度关注。同时,因事件含公共卫生、就业歧视、医疗服务等敏感因素,更是也加快了舆论发酵速度,引发了大批网友共情。
对于代检黑产链背后巨大的漏洞,舆论场上言论观点错综复杂,监测显示,多数网民表示愤慨和焦虑情绪,指出代替体检和非法办理健康证的行为不仅因为代检服务让严肃、科学的体检失去了实际意义,还可能促成某些身体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入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岗位,进而可能给公共卫生造成威胁。
首先,此次澎湃新闻所曝光的“代检”风波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搅动舆论场,引发网民强势围观,也是与代替体检黑产链所牵连的受众群体有关。涉医舆情与公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容易吸引大批网民自发参与到话题讨论当中,更是由于话题的敏感性,讨论中更容易集聚网友恐慌情绪。常规的体检和健康证办理等手续多数是用于个人升学、就职,所以每个人身边都有可能存在“被代检者“,尤其是是身体健康的体检者,由于对传播感染的潜在风险的未知,也会在舆论场上增添不安情绪,从而引发公众恐慌情绪。国家设立健康证制度,本是保障特定行业从业人员及他们服务对象的健康,当健康证证明不了健康,只能证明从业人员手续齐全的时候时,制度就失去了本该公正的意义。正因为此,舆论场上对体检服务和健康证管理进行变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响,这其中大部分网民表示自己就是处于食品卫生,医疗安全等事业领域的从业者,由代检服务引申出的安全风险会在无形中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压力。
其次,众所周知,“代检”行为属弄虚作假,在社会、学校及职场上均是一种失信行为,面对任何不符合大众健康要求倾向的黑产服务,舆论普遍认为这些乱象都应当被全面遏制和打击,但是仍旧有个别人群在无奈之下仍选择铤而走险。这种冒险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引发了舆论的质疑和同情。事实上,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企业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员工,比如:
2010年2月10日,人社部、教育部、卫生部就《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中明令: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
但是,通过监测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此仍视而不见,多数网友也表示“单位说一套,做一套,不合格就是不入职,总有办法辞退“”公司虽然不明说,但是差一步就可以入职了,谁也不会错过的“。很明显,求职者的代检需求与不合理的入职体检要求直接挂钩。当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又无法抗衡企业的违规行为,只能以违法违规的方式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并助长了“代检”这一灰色行业的壮大,这其中可能存在就业歧视和形式主义问题不免引发网民猜想。此外,舆情事件的爆发可以看作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在此次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违法办理健康证和代检服务的社会冲突不仅仅存在于用人单位和体检者,医疗卫生和监管部门,更值得警惕的一个矛盾来自于生存压力和 “体检枪手”的矛盾。在澎湃新闻所发布的文章中有一句:
记者在合肥暗访发现,“枪手”代检一次收费就达上千元,由于“工作原因”,“枪手”手臂上的针孔多而显眼。
同为行业乱象衍生出来的畸形职业,“代检“和”代孕“的”代“都暴露着类似的非道德感,”代替者“和”被代替者“的侥幸心理也都强烈地践踏着伦理和法律的底线。代检枪手的出现不止扰乱了正常的医疗卫生秩序,同是对自己身心都不负责的危险的做法。一旦代检产业链逐渐扩大,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免会有贫苦家庭走投无路,萌生出为了金钱被胁迫去代替体检的想法,从而助长产业的不良风气,这也让社会底层的生存状况将会更艰难,更加缺乏保障。
2.随着大众对个人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体检服务已成为社会刚需,纠治代体检服务乱象的问题也必须随之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建议相关部门开展网络专项治理行动,规范就医流程,加强体检规则与监管,从而严厉打击代检产业链,从根源上堵住体检代检漏洞。
身处智能媒介时代,公众高效便捷的生活开始逐渐依赖于推荐算法,自身的行为数据和推荐算法的关系紧密,一定程度上,这不免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尤其是违规操作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风险,诱惑着越来越多的代检者瞒天过海成了多门生意。一些代检中介、代检人员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代检”推广信息,吸引一系列需要非法服务的被体检者,如此明目张胆多次做出违法行为却不被发现,足以证明网络监管部门对代检现象缺乏有效治理,这也不自觉促成代替体检的黑色链条逐渐扩张。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媒体已经多次报道过这一现象,但鲜见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更鲜见代检中介、代检人员受到相应的惩罚。违法成本如此低,“做大做强”也就不足为奇。对此,舆论呼吁国家进行专项治理,对多方进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敦促、保证现有规范的落地实施对代检广告、代检中介、“枪手”等,要采取冒头就打的零容忍态度,从源头上减少偏见和歧视。
除了在线上平台严打“代检”广告之外,更需要规范医院体检流程,严格核实被体检人的身份,从源头发力遏制违法“代检”行为。也就是说,严格健康证申办的全流程,而不流于形式。互联网时代,技术手段对于识别是否本人体检其实早已不是难题。“枪手”之所以能在疾控中心一路绿灯通过体检,很大程度上在于部分检测机构没有严格把关,认真核对体检者身份信息,进而给了其可乘之机。不少网民建议用人单位来说采取 “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中开展乙肝项目检测”政策等,对于监管部门,对监督体检机构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加大普及人脸识别手段的力度,对于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人员拿出更严格的体检要求,消除“人眼识别”的操作空间,比如通过给体检表的个人照片盖骑缝章、给体检者系上带有名字的腕带、通过身份证扫码机器核对本人信息等办法,来确保每个体检者的信息真实有效。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在与医院签订体检协议时,不妨约定院方防范“代检”的义务,一旦发现有员工蒙混过关,可以依据协议向医院要求赔偿。只有建立全面严格的核查机制,严格核实受检者身份,才能融入互联网医疗的大趋势,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共享,进一步提升健康体检服务质量。
当前我国在代替体检,办理健康证等环节上的监督管理仍旧处于相对空白的灰色地带,在纠治代体检服务乱象的事业上还有很多路要走。要想有效遏止“体检代检”,彻底铲除代检黑产链,还需要有关方面以全面视角加以治理,除了上述的治理专项活动,也有网友建议制定相应的法规管理制度,确保执法过程中真正从严,长出“牙齿”,让权利自救者真正获得与不公的用人规定相抗衡的力量,也让用人单位真正尝到侵犯他人就业权利的后果;对寻求代体检的个人给予诚信惩戒,对落实身份核实不严的体检机构进行处罚,加大对体检代检供需双方的打击力度,比如要及时认定“体检代检”为非法经营,并对供需双方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行为处罚乃至刑事打击,对涉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追责。
3.舆论认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应消除就业歧视,令求职者获得公平就业的机会,打击非法产业链的生存空间。
我国尚没有相关的立法,对疾病就业歧视进行界定。相反在现实中存在了诸多十分明显的疾病就业歧视问题。许多用人单位都对疾病的就业设置障碍,尽管疾病本身与工作没有任何的“职业的内在需要”。在我国的一些法律及保护政策上,仅从宏观的层面,提倡在就业中平等对待疾病求职者,同时给予适当的协助,但是却较少涉及到有关就业权的保障的问题。面对大量的受疾病就业歧视人群,无法保障其平等的就业权利,不仅是对人权的最直接的危害,同时也无益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安全网的有效控制。
用人单位和社会应该消除这类的就业歧视,从而优化求职环境,来保障求职者的公平就业权。用人单位不得违规要求入职者检测乙肝五项,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因为用人单位的歧视、违规操作,使得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没有得到切实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受践踏,而求职者又没有能力来抗衡企业的这种违法行为,所以只能用违法违规的方式来躲避正常体检,在此只有企业合法合规地招聘员工,保障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求职者才能不再铤而走险,光明正大的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工作的权利。铲除代检产业链则需要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和社会多层面的就业歧视观念,让国家相关规定政策真正地、有效地落到实处、细处,对广大求职者给予公正平等的就业机会。挤压非法产业链的生存空间,各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加大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等其他患者求职者的维权帮助。同时用人单位和医院也应负起责任,加强对体检人员的核查力度,对浑水摸鱼者加强防范与惩治。
4.此外,还需正确引领舆论方向,警惕舆论失焦,从而确保社会公共安全,也避免因代检问题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损害。
公共卫生领域,涉医疗健康话题成舆情高敏领域。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解疑释惑,回应关切,有效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稳定社会及市场预期。在澎湃新闻刊发的“体检代检”暗访调查一经刊发后,迅速引起舆论关注,就报道揭露的问题,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浙江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等单位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让舆情事件得到有效控制,相关舆情得以渐缓。突发公共事件关系群众安全及线下社会稳定,舆情爆点多、关注度高、传播快,影响范围广,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应在第一时间公开信息,释放信号,传递真相,稳定人心。同时主动快速引导、正面回应疑虑,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始终确保舆论正确方向。
针对公共安全等高风险话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预警和监测,并且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切断谣言的传播路径、维护政府部门机构的公信力,也让社会在公共卫生的推动工作当中更有信心。比如在破解体检代检背后的就业歧视方面,必须要对公众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和矫正,并且倡导健康有序的思想观念,努力形成人人享有平等公共卫生服务的理念,形成共同的认知基础,破除观念“魔障”,不再让这种荒谬的歧视继续顽固地存在于社会中,由此有效防止公众从“就业歧视”上升至“国家公共卫生公信力“的层面,避免次生舆情的爆发风险。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9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