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可以被图像传播、不断复刻的时代。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中国,北海道随手拈来,小镰仓遍地开花。小爱琴海和圣托里尼,吸引无数“路人”前去打卡,但等来的结果,极有可能只是一片臭海滩、一小座废弃瓦房。

小红书上全国各地的“小镰仓”拍照地
跋山涉水的旅者大呼失望,气急败坏地要投诉这些照片出现的平台——小红书。
从云南的粉红沙滩,到武汉的府河湿地、杭州的转塘凤凰国际创意园,这些网红景点一一被控诉:十层滤镜的美景实为满目疮痍。气头上的网友甚至扬言,“追杀”小红书种草博主。
据微博发起的一项投票调查,8.5万人中有超78%网友表示“被小红书的网图滤镜伤害过”。

怨声沸腾,舆情加剧。10月17日,小红书平台对滤镜景点发布了道歉声明,称“不管是经历了失望的用户,还是并没有遇到‘照骗’的用户,我们都真诚道歉”。同时,小红书还表示,将优化搜索,鼓励真实,营造更加多元的信息环境。
(向上滑动浏览)

小红书道歉声明
但质疑仍在继续。凡事沾惹了“流量”,就不可能再被单纯揣摩,部分网友认为,小红书平台的引流,才会助长“照骗”成风。
这背后的集体心态,有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网络生态的期待与要求。平台承担传播义务的同时,理应对包含消费主义、宣传诱导的内容加强监管。
在小红书上海总部工作的职员小芊告诉勿以类拒:“小红书的定位和初衷,是想要鼓励所有普通人都去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找到真实的有趣的内容。”
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有趣”?
公众的怨气,来源于心理期待、“真实”与“美好”三者之间的拉锯失衡。更值得玩味的是,像小红书一样的APP,正在颠覆个体观察现实世界的维度,以及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和想象。

肉眼不可见
柏拉图用一种令人感到羞辱和失望的洞穴譬喻告诉人们,影像、图像,不过是一种虚假的投影,是自我内心的夸张投射,也是一种虚假的幻象。
几千年后,人们发明的中文词“照骗”,某种程度与古典哲学家的训诫有相似之处:柏拉图的洞穴是从匮乏中滋生出来的一种幻象及欲望,而图像或者视觉的“美”,是为了满足欲望而营造出来的心理体验。
把这种美的视觉体验留在视网膜上,当肉眼见到图像中的实景时,失望便产生了。
其实很难有人说得清楚,失望产生的具体根源,是因为“实景与图像不符”,还是瞬间意识到,自己没办法拍出同样漂亮的照片?
因此,一些摄影博主的委屈其实情有可原:把其貌不扬的东西拍出了大片质感,是我的错吗?

在摄影博主的镜头下其貌不扬的路边小店也能变身上海街头时尚咖啡店
观看这张照片的人,把影像错当成了现实,是我的错吗?
当然,也不能怪照片的观众。根据完形心理学(Cestalt psychology),人天然具有根据符号脑补整体的惯性,加上人类天生对美好事物的倾慕之情。从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联想到宫殿,从一朵油菜花联想到春天,继而是青山碧野、蓝天白云。
另一方面,一张照片的诞生,至少包含内容要素与技术要素两方面。前者即图片里的对象和元素,比如人、山水、花草、静物,后者包含硬件如器材、镜头焦距,与软件如购入、角度、光影、摄影师技术与审美等等。
当所有要件都达到了一个融洽且互相匹配的状态,一张好看的照片就诞生了。
大部分时候都比肉眼所见会更好看,甚至大相径庭。
滤镜,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就拿那张饱受争议的“粉色沙滩”来说,即便将沙滩调成其他颜色,同样可以吸引人。构图的讨巧、光影与质感的处理,缺一不可。

小红书上梦幻的“粉色沙滩”现实却平平无奇
如果说,一张照片能代表一种视角,那么一个听上去还算中肯的说法是:人人都有发现美的权力、能力以及资格。
10月20日,一名争议相关笔记的小红书用户就在微博发表回应,表示照片并非商业营销,三亚蓝房子为当地免费景点,涉及图片也没有过度滤镜,并贴出了照片原片对比参数。她还称,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向上滑动浏览)

小红书滤镜景点事件当事人的回应
实际上,小红书官方出具的一份《小红书社区公约》里有过明确倡议:“请尽量避免过度修饰,尤其是在美妆、穿搭、探店等为他人提供建议的领域。”
底下还有一段话,阐述着“人人皆有爱美之心,你可以适度美化笔记内容,但请记住你分享的内容,随时可能会被他人当作决策依据,因此修饰和美化的度,以不产生误导为衡量标准。”
这里还要再提一点,照片的类型。通常而言,一张照片至少可被粗略分为人文、纪实、写意,或是商业娱乐领域常用的注重视觉效果的照片。
一个方便理解的类比是商业片与艺术片的区别。商业片很懂得从视觉与心理层面吸引观众,而艺术片或纪录片,虽追求真实,却相较显得寡淡无味。
而在人像写真领域,还有个业内惯用的称谓叫做“糖水片”,指有意识地使用高饱和度、鲜亮色彩渲染画面,致力展现人像主体的漂亮外观。

饱受业内诟病的“糖水片”
对比严肃摄影,因为缺乏内涵、传递不出深层含义,“糖水片”的确是受到更多鄙视的一类。
必须得指出,以年轻女性占用户多数的小红书,从一开始就未曾宣扬“技术求真”等责能与定位。直白地说,大部分人使用这一APP,不是为了研究摄影技术和探讨严肃艺术,仅仅是为了看赏心悦目的图片。
真的对一个地方感兴趣的人,当然能找到更简单、纯粹、不加修饰的照片。
即便社交平台上找不到,百度地图、搜索网站里也能找到。
而选择去百度地图还是小红书,取决于人对“现实”的认知程度,和对幻想的依赖程度。

利益滋长的空隙
说到这里,你大概会以为本文收了小红书的钱,专职“洗白”。
即便定位“普通人帮助普通人”,小红书也当然具有商业性,依赖流量和推广,问题的关键,在于分享与推广二者界限的模糊。
同样是夸张滤镜,同样模糊了肉眼所见与视觉呈现,是否与甲方合作、是否存在消费诱导等商业目的,决定了一篇笔记是个人的自娱自乐,还是“虚假宣传”。
后者,即类似房地产商在一条河沟旁边宣传“依山傍水”,或是淘宝卖家贴出身材脸蛋极佳、配合化妆打光滤镜发出来的模特宣传图。

淘宝买家秀与卖家秀往往相去甚远
不过,如果把淘宝卖家秀里的“真实”,或者说“现实”,理解为人体自身的容貌、身高、体型等客观条件,衣服、鞋等使用物品作为商品,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其因人而异。
于是,当“买家”和“卖家”展现出不一样的效果,消费者能够从自身出发,断信是自己与模特相较之下不够“美好”,穿上同样好看的衣服,也不能如法炮制出靓丽吸睛的照片。
但对于从未去过的景点,则很难形成这种习得性的心理距离。
一处陌生景点的“现实”,不依靠技术、滤镜和构图,而是肉眼可见的客观状态。因此,好看的沙滩背后,很可能还有垃圾等阴暗角落。
但只要有想象的空间,空子就可能产生,利益也可能滋生。
和其他多数社交平台一样,小红书的盈利大多来源于广告投放,小芊告诉勿以类拒,“笔记主图右下角的‘赞助’和‘品牌’都是(平台与品牌之间的)推广合作。”但如果不仔细辨别,琳琅满目的笔记图文里,两个字的水印的确可能难以入眼。

小红书博主与商家的合作笔记水印确实不易察觉
今年9月,央视就曾报道称,豆瓣等平台出现不少针对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推广宣传、代写代发、点赞评论等招募贴,一些商家还会通过发私信的方式,向用户提出推广合作的邀请。

小红书虚假种草相关新闻
撇开商业推广,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流量决定传播度与曝光率,继而决定商业价值。
这是大数据定下来的硬规律,也是人肉眼可见的一种本能惯性:即前文所说的,人天然被“美”吸引。
不妨再问:什么样的东西最能收割流量?
最普适的、最能吸引眼球的美,是那些最容易工业化复制、没有危险性的美,比如女孩子的尖下巴大眼睛嘟嘟唇,比如风靡一时的野餐桌布、露营、游乐园……诸如此类被制造出来的“美”有一个共同点:大多生活在照片里。

小红书上的美女网红层出不穷
那些热衷视觉追求的人和物,早被冠以另一个名字:网红。
网红、网红餐厅、网红街道,但凡沾上这两个字,便成为某种中产审美的代表,具有了追求精致、能满足大多数年轻人(尤其是女孩)拍照需求的视觉符号。
被一张照片吸引的人,当然知道某处不是小镰仓和北海道,也没有真正的古建筑和遗址,但至少有一点令他们坚信:那儿能拍出好看的照片。
当“好看的照片”构成了一趟旅行出发的重要动机,即便没有做提前调研、攻略,即便地图上查无此处,也不妨他们背上行囊踏上旅途。

所感即所见
再回想用户对小红书博主的愤怒,觉得既有几分可爱,也有几度无奈的可笑。

用户对小红书博主的愤怒
可爱的是,世界上至少的确存在那样一批人,将他人刻意展现出来的视角,视为事物的全貌,或者说,将对美景的期待,寄托在照片呈现出来的样子里。
可笑的是,同时也有那样一批人,落入了被数字与媒介构建的“景观社会”里,真正的旅游逐渐消失。
作为一种社会学概念,“景观社会”本质是一种媒介时代的商业逻辑,不同于工业时代因“有用”而产生价值的逻辑,在今天,商品因为“看到”才能卖出去。
旅游也被限制在这样一种定式里。它包含的社会意义已不单纯指代游离、游览,名胜景点逐渐被纳入商业版图,好看的景色像漂亮的脸一样被强行塞入流量。
不少人会为旅游同时包含的劳顿、拥挤、千篇一律担忧。在这样的心情下,对网红“美”的追求,不仅是理所应当,甚至有些令人怜惜。
我知道这样的说辞显得说教味十足,但忍不住要问的是:今天的我们,是否丧失了旅行的能力?
不是意愿,不是欲望,也不是机会,而是能力。
脱口秀演员庞博曾经调侃“旅游即拍照”的电子时代症候群:如果李白有手机,来到庐山后,镜头取代肉眼饱览景色,那可能不会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只会有隔壁杜甫的点赞。

庞博的调侃
实际上,不仅是他人分享的主观照片,各种旅游指南、宣传片,电影、图书,都是一次旅行的指引。在这股推动力之下,人们一遍遍出发,抱着满足某种特定心理预期的期待,再看一遍别人看过的风景。
当然,撇开预期后出发这很难,也是一种没意义的无聊要求,但杜绝“用相机取代眼睛”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对目的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让自己具备一定的、超出肉眼视觉以外的好奇与动机。
这是旅游对“美景”的超越性,也是对人的超越性。
当然,如果你不喜欢旅游,看到美图也不会心动,那么“真”与“假”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对凡事保持质疑,对美保持宽容,对真实保持尊重。
文章来源:勿以类拒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