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的母亲(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刘病已)

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的母亲(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刘病已)

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生母为王太后。他4岁为胶东王,7岁立为太子,公元前140年即位,时年16岁,是为汉武帝;公元前87年因病而死,在位54年,终年71岁。

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的母亲(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刘病已)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共改年号11次: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汉武音即位后,年龄虽小,但颇具胆识,卓有才干。为了定过安邦,巩固中央集权制,他兴利除弊,勇于进取,从组织上,思想上、经济上、政治上和外交上,着实干了几件大事。故班固说他是“雄才大略”,毛主席曾把他和干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

选贤任能

人才为事业之本。汉武帝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的伟大抱负,从即位开始,就十分注意发现人才,选拔人才,重用具有真才实学之士。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结果,一次就由各地推荐上来100多名人才,接着,又分别于公元前134年、106年等多次要求各诸侯国推贤荐能。

这些人才,经过汉武帝面试或笔试,对那些“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便不分资历深浅,出身贵贱,破格任命为将、相和其他重要职务。

例如,西汉将领韩安国,在平定吴楚之乱中,率兵击退吴楚。建元中,汉武帝听说此人很有才干,初召为当地都尉,兼大司农,后升为御史大夫,在抗击匈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又如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在汉武帝召贤良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出皇帝出于天命,神圣不可侵犯,皇帝的行动体现了天的意志,所以诸侯国不能自为政,应该一切服从朝廷。这些理论,为汉武帝所赞赏,被立为中央集权王朝的正统思想,董仲舒被重用后,先后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的国相,并一直受到武帝的尊重。

再如西汉大臣公孙弘,少时家里贫穷,放牧为生。武帝召试贤良文学之士,他被选拔为博士,时年已60岁,数年后升为御史大夫,封平津侯。

还有在开拓东南、西北立下战功的唐蒙庄助,出使西南夷安抚少数民族的司马相如、主爵都尉汲黯等等,都是武帝通过召贤选能、广开仕途涌现出来的重要治国人才。

由于汉武帝重视人才,许多有能之士都自荐上朝。山东淄博的主父偃(主父为复姓),出身贫寒,历游齐、燕,赵,中山诸国,都未被所用。后来,他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九条,大显才能,使武帝颇有相见恨晚之感,遂任其为中大夫,接着,又一年连升四级。

后来,主父偃主策“推恩令”,为加强中央集权作出了贡献。当时的吴人朱买臣,家贫好学,卖薪自给,妻子嫌他穷改嫁了。后来,他主动上书武帝言政,受到赏识,被破格录用,任中大夫,升主爵都尉,列为九卿之一。

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的母亲(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刘病已)

推恩令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培养,选拔人才,还在长安设立太学,选拔各郡国优秀青年入校学习,经过考试、择优录取治国人才。

通过以上措施,使西汉文多武众,人才济济,为汉武帝兴造功业、拓疆固国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清代史学家、诗人赵云松称赞汉武帝此举时说:“武帝长驾远奴…史称雄才大略,固不虚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实现政治抱负所奠定的思想基础。秦朝灭亡之后,诸子百家学派非常活跃。汉初统治者为了寻求一条可靠的治国之道,曾实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政治,这在当时国力比较虚弱,亟待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情况下是适宜的。

后来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经济繁荣昌盛,国力也已经相当强大,黄老的清静无为之学已不适用。因而,需要有一种新的思想学说出现,作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的母亲(汉武帝的下一代君王刘病已)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汉武帝诏贤良对策,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被召见,接受武帝策问,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采纳。从此,儒家学说便成了汉王朝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依据,儒家思想便成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沿传近两千年不衰。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是由于儒家学说的内容和当时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

  • 其一,是董仲舒在解释儒家学说时认为,皇权出于天命,神圣不可侵犯,因而皇帝的一切行动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各诸侯国不能各自为政,应该一切服从朝廷;
  • 其二,董仲舒在宣扬儒家学说时认为,#夏、商、周三代各得巩固其几百年统治的指导思想;
  • 其三,他认为统一是国家的首要大事,因为#天地的常道,古今的通议,如果“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就不利于统一。

他还认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士们各持异说,朝廷无法统一,法制屡变,臣民们不知所以。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一,应当尊崇儒家学说为唯一指导理论,对于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思想的学说,要一概废除不用。

这就是说,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法律统一,人心统一,行动统一。董仲舒的这些主张,完全是针对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提出来的。为此,希望能牢牢巩固汉王朝统治地位的汉武帝,选中这种思想作为正统思想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为了使这种思想推而广之,汉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六经”为课程,聘请精通儒学的人做教师;接着,又提倡各郡国以此为宗旨兴办地方学校。通过兴办学校,为汉武帝的大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统揽财政大权

#汉武帝为安邦定国在经济上采取的重要措施。

一是统一货币,朝廷铸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经实行过一些统一货币的政策。但到汉初,地方诸侯王以及巨贾豪富都可以自行铸钱,质杂币劣,牟取暴利。

汉武帝把铸币权完全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严格禁止私自铸钱,既保证了质量,又方便流通,很受欢迎。如汉朝铸造五铢钱,质量很高,一直使用到隋朝才被废弃。

二是实行盐铁专卖。冶铁、煮盐和铸钱,#当时最大的三项财源收入。刘邦灭秦立汉,为了取得地方的支持,这三种行业都允许民间经营,最大的铁、盐商,财多至万金。汉武帝时对外用兵,急需开辟财源,采用各种办法敛钱,都无法从盐铁商人手中取得,严重地影响着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用桑弘羊等人为理财官,禁止民间私自治铁、煮盐,并在全国设铁官40多处,盐官30多处,对盐铁实行专卖。由此,朝廷增加了巨额收入。

三是算缗钱。算,就是征税,120钱叫一算:缗钱,就是商人的本钱。算缗钱,就是向商人征收资产税。

办法是:商人的资本由商人自报,如果有的商人以多报少,一经发现,就要没收财产,并罚守边一年。

汉武帝又鼓励“告缗”,即:商人所报不实的,其他人可以向政府告发;经查实后,把所没收财产的一半奖给告发人。这一办法实施后,全国中等以上的工商业者大部分都被告发。于是,汉武帝便派遣大量官员前往各地处置,使官府得到了亿万的资财以及成千上万的奴婢和住宅。

其中,没收的田地,大县有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

四是推行均输、平准政策。公元前110年5月,汉武帝接受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和平准政策。所谓均输,就是调剂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衡物价。为了更好地推行均输、平准,汉武帝在各郡设立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各郡国从人民手里征收和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都运送;他还在京都设置平准官,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都的各种财物。

这些财物除了供朝廷所用外,其余作为官家平衡物价的资本。待价格上涨时,抛售出去;价格下落时,又大规模地收购,用以调剂有无,保持物价平衡,防止大商人从中倒把渔利。均输、平准制度的实行,给朝廷增加了收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未完待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