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洁
“老板,还是老样子,招牌大份加酸笋。”
炎炎盛夏的傍晚,湖北大学后街夜市“螺小汉”螺蛳粉店,顾客熙熙攘攘,其中不少是店里的“老熟人”。
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小餐饮店开开关关,而这家螺蛳粉店,靠着“韧劲”挺过几次“寒冬”,还到成都开了分店。
低迷期:专注提升品质
2020年初,武汉突遇疫情,整个城市按下“暂停键”。
“那几个月,一点收入都没有,说不急是假的。”“螺小汉”螺蛳粉创始人陈文琦,是一名90后创业者,由户外行业转行餐饮,“但是急也没用,倒不如做点实在的事。”
陈文琦口中的“实在事”,是专心钻研螺蛳粉的配方,提升品质。
“辣椒油和辣椒粉口味差别很大。”“腐竹一定要现炸。”“底汤熬制时间不能太长。”天天在网上看视频、查资料、试做,他把自己的经验一一记下。
经过长时间试验、改进,“螺小汉”螺蛳粉在学生中小有名气。陈文琦说,有一次,湖北大学阳逻校区的学生,专程跑几十公里来这吃螺蛳粉。这位同学说,“学生群里都说好吃,今天特地过来尝尝。”
波动期:加速触网上云
2020年下半年以后,全国各地疫情防控成为重中之重。武汉各大高校,接二连三封闭管理,“螺小汉”收入减了一半多。
不能坐以待毙。陈文琦在此前的学生点餐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大家可一如既往点餐,我们会送到校门口,团购还有优惠。
微信群人数越来越多,但店内生意仍未完全恢复。
于是,陈文琦在直播平台上开账号,上传自己拍摄的趣味短视频,推广菜品。
就这样,“螺小汉”渐渐“出圈”。
回暖期:按需主动求变
目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螺小汉”也熬了出来。但是,旁边的鸭脚煲餐饮店并没有那么幸运。陈文琦收购该店铺,合并成“螺小汉螺蛳粉·鸭脚煲”。
然而,武汉本地顾客大多还是选择螺蛳粉,鸭脚煲销量始终上不去。
陈文琦四处考察,在成都重新发现“商机”。
“成都卖鸭脚煲的特别少,但大家又挺爱吃。”陈文琦看准这一市场需求,今年3月在成都开了一家分店。
线上平台促销、地铁晚高峰期间线下做广告,成都店的生意日益红火,日营收已达到武汉店水平。
陈文琦说:“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尽管行业受到冲击,但大家‘吃好饭’的需求始终存在,瞄准需求,主动求变,一定能在困境中拼出一片新天地。”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57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