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阿里旗下饿了么、优酷等应用接入微信支付后,近期又有消息称,淘宝正针对小范围内开启对微信支付功能的内测。
并在支付选项中新增了与“微信支付”相关的两种支付模式,分别是“微信扫码支付”和“去微信找朋友帮忙付”。
从淘宝内部员工处得到证实,上述内测确实在进行,但具体上线目前尚无时间表。
微信与支付宝两大支付巨头,未来真的能做到全互通吗?或者说在未来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到全互通?也许支付环节正密谋这件大事。
现在,我们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就是微信了。而线上消费习惯的网购多数却是使用淘宝天猫,我们每次付款都是要先从微信里提现到银行卡,再用支付宝支付。
如果说淘宝也可以使用微信支付了,那接下来的双十一不就又省下一笔提现费了吗?
可是,如此支付宝就没用了?支付宝怎么可能舍弃在支付领域的霸主之位?
支付宝与微信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可谓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支付宝,早在2013年就凭借27.8亿笔支付、9000亿支付额,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
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目前已经是估值超过一万亿的超级独角兽。
微信支付,2013年诞生,虽然比支付宝整整晚了10年,但是在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已经发展为国内市场上,仅次于支付宝的第二巨头。
作为用户超过10亿的超级平台,微信支付的目标,一直是支付宝霸占的那个“铁王座”。

1,微信引爆了扫码支付
2013年8月上线,到11月中旬,微信支付开通人数就已经高达2000万,平均每天有20万新增用户。
微信支付背靠腾讯这棵大树,让支付宝倍感压力。
早在2011年,支付宝就推出了条码支付产品,2012年又推广扫二维码支付,不过,此时支付宝甚至整个阿里都没有一款正儿八经的移动端产品。
而移动端的支付宝,更多是用来支付和收单,用于扫码的线下应用很少。
反观微信,本身就是为移动互联网而生,微信支付结合“扫一扫”功能,立刻引爆扫码支付。
扫码支付可以打通线上和线下,一张小小的二维码,让线下移动支付成为可能。
2,微信红包杀了支付宝一个措手不及
2014年春节前两周,一位产品经理从微信掷骰子游戏中获得灵感,要做一个微信群“抢红包”的应用。
在测试中,微信支付团队本来预计红包数量只有几百个,结果出现了上万个,微信红包的扩散能力远超想象。
后来,为了这个微信红包,腾讯上下可谓是“大动干戈”,因为他们有一种预感:微信红包要火!
2014年1月27日,微信红包正式上线。上线之后,谁也没想到,微信红包以病毒般的传播迅速蔓延。
2014年除夕在腾讯大厦9层和10层,没有叽叽喳喳的聊天和欢笑声,众人一直盯着电脑屏幕不断刷新的红包数据,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此时的马云,对微信红包的病毒式传播感到震惊和不安,还有不甘。
据统计,2014年除夕到正月初八,800万人领取了4000多万个微信红包,每个红包按照10块钱算的话,共有4亿元人民币以微信红包的形式在流通。
更为重要的是,发红包必须要绑定银行卡,虽然微信没有公布新增绑卡人数,但是从全民抢红包的狂欢景象来推测,这个数字一定不小。
2015年,微信支付又跟央视春晚合作,将微信红包推向新的高度。据统计,除夕当晚,微信共有2000万用户参与,红包收发数量超过10亿,是2014年的62倍。

2014年和2015年的微信红包,凭借出其不意的一套打法,大放异彩,打了支付宝一个措手不及,不过,这仅仅是个开始,好戏还在后头。
3,出行的战争
2013年,北京的一间会议室里,腾讯投资部副总经理彭志坚,看着眼前的滴滴CEO程维,以及联合创始人王刚,心里有点着急。
当时,彭志坚刚刚负责腾讯并购团队。在将行业内打车软件公司全都过了一遍后,只有滴滴让他心动。
程维和王刚,都在阿里待过。此时此刻的他们并不急于接受腾讯的投资。
会谈的气氛有点尴尬,程王二人起身,表示有事要先撤了。
彭志坚很明白他们的言外之意,如果就这么让他们走了,也就宣告这单买卖黄了。
就在煮熟的鸭子,即将飞走的时候,彭志坚一把拉住程王,面带微笑,恳请他们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一会儿。
会谈的结果,滴滴最终接受了腾讯的投资,因为腾讯开出了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以1500万美元投资,占20%股份,不要董事会席位,投票权减半。
作为滴滴的创始人,最大的担心是失去企业的控制权,而腾讯只给钱,不要董事会权利,这就彻底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而腾讯更看重的是滴滴的接入,将会为微信支付带来巨大潜在价值。

2013年,国内的网约车市场,格局逐渐明朗。
腾讯拿下滴滴,而快的打车的背后则是阿里巴巴,并且接入了支付宝,一时间,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2014年1月,滴滴率先发难,宣布每单微信支付乘客返现10元,司机补贴10元。
紧接着,快的不甘示弱,并且有样学样,针锋相对地推出活动:使用支付宝支付,立减乘客车费10元,奖励司机10元。
2月17日,滴滴这边把乘客打车返现的标准提到10-15元,新司机首单立奖50元;而快的也在当天宣布乘客返现11元,司机返5-11元。
第二天,滴滴继续提高返现标准到12-20元,快的则提高到13元……
双方针尖对麦芒、你来我往,三个月之后的5月17日,双方暂时休战:取消乘客补贴。此时滴滴已经烧了14亿,快的也烧了超10亿。
一个月之后,世界杯拉开大幕,满血复活的双方,又展开新一轮补贴大战。
乘客在滴滴打车上使用微信支付后,可以获得领取红包机会,快的则推出了打车返代金券。
到2014年12月,双方已经烧了二三十亿,都没有占据优势。
而一大批没大腿抱的打车软件,在腾讯和阿里的烧钱大战中,纷纷“阵亡”。
显然,当市场上只剩下滴滴和快的两家,线下支付场景被他们瓜分完毕,继续烧钱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双方最终还是回到谈判桌上,在资本的撮合下,滴滴与快的宣布合并,而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同时接入滴滴、快的,皆大欢喜。
此时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支付宝仍然以74.92%的绝对优势,一骑绝尘,不过,微信财付通的份额提高到了11.43%。

4,鏖战O2O
早在2013年下半年,腾讯就开始借助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争夺线下商户。
2014年2月19日,腾讯挥舞着支票,找上了大众点评,持股20%。
7月份,腾讯又砸了2000万美元,投资e代洗。
另一方面,老对手支付宝也没闲着,2013年下半年,几乎与微信支付同一时间,通过地推入驻了很多线下商家,主要是百货商场,其次是自动售货机、出租车、电影院等其它场所。
2015年,双方在O2O领域的战争,达到了高潮。
开年没多久,腾讯就跟京东、大众点评组团,投资3.5亿美元入股饿了么。
7月,腾讯投资在线旅游网站同程,8月,腾讯4亿美元支持58同城收购赶集网的消息被确认,而在同一时间,阿里以283亿元入股苏宁。
整个2015年,腾讯和阿里都没闲着,在O2O各个细分领域的争夺不相上下。
可以说,在这场O2O大战中,作为追赶者的微信支付,凭借着海量的用户和高频社交,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分发功能,成功蚕食了支付宝的市场份额。
这也促使支付宝最终彻底放弃社交领域,专心做与支付和金融相关的产品。
5,PK金融属性
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已经占领了大部分柜台之后,互联网金融成为最终的角斗场。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
蚂蚁金服在当年6月,推出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余额宝,引起震动,然后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支付宝的“头牌”。
微信支付也在2013年诞生,问世之初,微信支付就把互联网金融纳入了自己的发展轨道。
2012年,证监会开通了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财付通在当年4月就获得了基金支付牌照。
然后,微信支付建立了微信理财通平台,接入华夏基金等一线基金公司。理财通上线6个工作日,规模就突破百亿,增长速度完爆余额宝。
开局很梦幻,但是后期乏力,截止到2018年1月,理财通管理资产累计超过3000亿元。
而在2017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就高达1.58万亿,双方已经不在一个量级。
2015年9月,微信上线微粒贷,被视为对标支付宝借呗。
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一方面满足了自身用户的支付和理财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对标支付宝,只要是支付宝有的,微信支付都会做个差不多的出来。
不过,因为金融业务的高门槛、高风险特征,腾讯并不擅长,他们更多的是利用资本的力量,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来做。
而支付宝,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已经自成一派,在用户生活、工作、投资,甚至是最新的垃圾分类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
从这方面讲,支付宝的金融属性仍然压过微信支付一头。

6,结语:有人预测,未来个人信用服务或许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下一场争夺战。
支付宝的优势在于B端服务,芝麻分因商业数据带来的企业信任体系是微信目前缺失的。
但微信最大的优势是其不可颠覆的社交属性,C端用户的日常活动信息则是微信支付分的核心数据。
尽管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争夺站从未间断过,但是,似乎支付两巨头也都看到了一个事实,对方的优势正是己方所缺失的,也许互通能达到最大双赢的结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9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