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东营情结”》
还有三个后续的“花絮”。
一个是同学的,关于“过去”:
写完《我的“东营情结”》,我第一时间发给赵鑫——文中和我一起分配到东营的同学,他秒回:“难忘报到时的‘风雨兼程’;难忘错过饭点的第一顿‘博山水饺’……”
这里解释一下:
“风雨兼程”——毕业时,程琳的《风雨兼程》正红,于是,我在赵鑫的毕业纪念册上随手写道:“愿与君风雨兼程”。巧的是,报到那天,一下火车,大雨滂沱,我俩被单位接站的透风漏雨的邮车淋成落汤鸡!趴在颠簸不已的后车厢里,一脸雨水的赵鑫还不失幽默:“伙计,真让你说着了:‘风雨兼程’!”
“博山水饺。”下了车,天色已晚,两人饥肠辘辘。虽然我的包中有几块临走时奶奶硬塞上的蛋糕,但只能垫吧垫吧啊,于是我们俩开始了“地毯式搜索”,并最终找到了一家真正的鸡毛小店,而且是“博山水饺”!
第二个是同事的,关于“现在”:
“一个深深的感觉是,你一直怀抱希望、梦想,并且一直有付诸当下的实践力量,特别像《肖申克的救赎》的人物……”
第三个是“安英”的,关于“未来”:
一天,我在文中提到的“安英”的“头条号”上看到她另一篇关于企业文化的视频,十分兴奋,于是@安英:“请接受一位老东营人的致敬”,尽管人家的回复只是一声“谢谢”和一个“微笑”,但已足以让我“心旌荡漾”了!
我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的“信奉者、倡导者、践行者”,我自认为我的身上有安英的影子或者安英的身上有我的影子。我甚至很期待有朝一日走进“蓝海”,与安英“华山论剑”,共同探讨企业文化的“三生”……
——看来,我的“东营情结”也是“一生未了情”啊!

《书房那些事》
写得很热闹,其实我的书房类比“听景别看景,看景很稀松”。
比如,那张床,原是儿子办公室午休的折叠床;比如,书房的书桌,原木色的长条榆木桌,大小还不及普通教室里的“一人一桌”;比如,台灯,还是七年前《我的“项脊轩”》中的那盏,光亮刚好覆盖桌面……
但对我来说这已是“高配”了,我真的心满意足了——就拿书桌来说,上述的《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史蒂芬.金有一套别致的“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
不过,书房取名的事倒是有点闹“大”了:文章切块转发到“头条号”,跟帖就有476条:
“仪式感必须要有,名字也需选择一个自己感应最强,为之眼前一亮,欣喜若狂的并念念不忘的”;
“一定得好好斟酌起个舒服的名字,每看一眼心情舒畅”;
“知识堂会书苑通晓世间万物轩”;
“恭喜你,我喜欢‘卧听斋’”;
“‘卧听斋’,不错”;
“好讲究啊,名字想好了说一声”…….
——不能再犹豫了,2022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就“今年事,今年毕”吧:书房的名字,从善如流,就叫“卧听斋”!

这篇文章,标题、开头是人家的,结尾就还是继续“从善如流”吧:
“2021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62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