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一辈子从乞丐,和尚到大明开国皇帝,一生有26个儿子,大明400年宗室人员更是多达数十万众,现在的朱姓朋友,没准就是老朱的后人哦!

凡是家大业大者,开辟了可以传宗接代的大事业,就会对后人有所“期望”,因为对后世子孙的所以就有了祖先“定字辈”。

?
字辈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按“代”来分字辈,甭管是哪一脉的子孙,只要是到了那一代,就用那一代的字辈,可朱元璋他们家却不一样,朱元璋除了用“代”来区分字辈以外,他还加入了一个“系”的概念。
而朱高炽、朱允炆#两个堂兄弟,理论上来讲他们的字辈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不一样,#朱元璋搞错了吗?

当有人存在这个疑问时,朱元璋就会和开心地表示:我的“设计”起效果了。
细数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皇朝开国皇帝,若是要比较一下谁的名字最没“讲究”,那理应就是朱元璋得这个第一。
因为朱元璋在改名之前,叫做“朱重八”。

而关于这个“重八”,也莫以为是有什么高深的玄奥在其中,压根没有什么讲究在其中,就是纯粹的两个八组成的名字,根据朱元璋的祖父叫做“朱初一”,父亲叫做“朱五四”,朱重八的名字解读是“朱八八”,这才是合理的。
那为什么朱家三代人的名字都这么“敷衍”呢?
这就是朱家祖上都是贫民造成的原因了,朱元璋祖上本不是安徽凤阳人,而是句容朱家巷人,根据大明历史的记载,可追溯的朱元璋祖先乃是其五世祖“朱仲八”。

朱仲八只是个很普通的人,他生出了三个儿子,分别起名为:朱六二、朱十二、朱百六。
为什么要这么起名字?
都是因为穷,没文化造成的,而朱仲八的起名方式,竟然成为了朱家人后几代的起名习惯,方便,简单。
朱百六乃是朱元璋的高祖父(曾祖父的父亲),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朱四五、朱四九。
朱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父,分别生下了四个儿子: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所以朱元璋的曾祖父更有趣一些,在数字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变,不单纯以数字为名了,之所以这样,很有可能是当时朱氏大家族有人把数字都占完了,因此要另外想名字。

?
后来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生下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是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另一个就是朱元璋的朱五一。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祖上取名全是这样式的,是个正常人会怎么想?
这也太没文化了吧,怎么能这样取名字呢?

可惜南宋到元朝,贫民百姓如此之多,饭都吃不饱了,在名字上下功夫,显然更不实际,所以朱元璋也没有遮掩这一段名字的“黑历史”,他也只给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们改了名字,祖宗们的名字,他就没有改了。
没有改太多,说明朱元璋还是选择尊重过去,改了个别人的,那就说明朱元璋也还是很在意的,因此,到了朱元璋这里,他开始走上了起义、创业的道路后,他努力学习,改变没有文化的苦恼,也积极生育,让老朱家开枝散叶,文化有了,孩子有了,那么朱元璋就要开始“弥补”祖上不会起名的遗憾了。
?
朱元璋的独特族谱:以“诗”为字辈。
前面说到朱元璋安排字辈,用的是两个概念,一个是“系”,一个是“代”。
拿朱棣和朱标这两“系”(脉)来做例子,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设计理念。
朱元璋给朱标这一脉往后二十代安排了字辈,这二十代字辈,其实就是一首“五言诗”: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这个允正是朱允炆的字辈,而如果顺利的话,朱元璋认为明朝往后的皇帝就是按着这二十个字辈走的,可惜后来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变成了“主脉”。
?
按照一般的家庭族谱,朱元璋给朱标子孙安排的字辈,其实也是给所有儿子后代安排的,可朱标有一首“五言诗”,人家朱棣也有: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第一个“高”字,正是明仁宗朱高炽,朱棣儿子汉王朱高煦的字辈,而且如果对明朝皇帝稍有了解的话,就可以发现,从“高”字一直到“由”字,就是从明仁宗开始之后,所有大明皇帝的“字辈”。
两首诗,对应着朱元璋两个儿子后代的字辈,诗便是“系”,是与其他人的族谱不同之处所在,而朱元璋一生有二十六个儿子,除去了早夭的以外,朱元璋给每一个儿子都留了一首诗。
比如次子朱樉的:
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
比如三子朱棡的:
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明朝的第二任秦王“朱尚炳”和第二任晋王“朱济熺”,他俩跟朱允炆、朱高炽一样,都是堂兄弟,且同代,可是字辈却是完全不相同,而四个人就四个字辈,要是记起他们家人的名字来,压力也是很大的,当然啦,若是要区分某一个明朝宗室是朱元璋哪一个儿子的后裔,也比较方便。
回头翻翻“诗”就行。
朱元璋:我不仅要安排字辈,连名字都要自己“造”。
假如世界上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问题,叫做“报复性取名”,那么朱元璋就绝对是这个问题的最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之所以这样给后代安排字辈,很有可能就是他恐惧了当年因为穷苦、没文化从而随意取名字的生活,他希望自己有文化,子孙多多,每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不简单,而且还很复杂,甚至是没见过的,这样就显得很有文化。
如果用一句诙谐一点的话来描述朱元璋的动机及内心活动:
“我老朱家祖上的名字烂大街,那么后代的名字就一定要稀有,甚至让人一开始就看不懂”。
?
所以朱元璋除了安排“字辈”以外,还安排了另一个事情,让后世子孙起名字,自己“造”字。
他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是很崇尚“五行之说”的,若是去看明朝每一个皇帝(除了朱元璋)的名字,必定都是带有“五行”偏旁的,比如朱元璋的列位儿子,都是“木“字旁。
而建文帝朱允炆也好,朱高炽也好,后世的嘉靖帝朱厚熜、万历帝朱翊均,崇祯帝朱由检,他们的名字,除了朱元璋所安排好的第二个字辈以外,第三个字,一定都带“五行”。
这个事情,也是朱元璋设计的。
观察朱家第三代(以朱元璋为第一代)的名字,在他们的名字中,不难发现,一定是带有“火”字旁的。
#基于他们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而木生火,这才符合五行规律,而朱家的第四代,也遵循了“火生土”的规律,比如朱瞻基,他的“基”字就是土,继续按照这个规律,那么朱家的第五代,就是“金”字旁,因为“土生金”。
所以朱瞻基的儿子就是朱祁镇、朱祁钰,名字都是带有金属性的,再之后就是“金生水”,朱祁镇就给自己的儿子起名朱见深,朱祁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朱见济。
到了水这里,有的人就会觉得,那五行不就是用完了吗,以后的子孙咋办?
其实五行最大的精妙在于“循环”,在水之后,自然又是回到了“水生木”的规律,所以朱见深的儿子明孝宗朱祐樘,就是“木”字旁,根据这个五行规律,大明的宗室能做到“生生不息”的程度,这也是朱元璋对自己家族的寄愿,一直循环,一直昌隆。
渐渐地,朱家人自己发现了,五行偏旁肯定是够用的,但是自古以来带有“五行”的字却没有了,在明末,宗室人数高达二十来万,这肯定是不够用的,一旦不小心,就有人“撞名字”,于是朱家人就自己造字。
然后大明的学士们,不管是朝廷的学士,还是王府的学士,都在日常“造字”的任务中,他们把一些字用来与五行“偏旁”组合,形成新的字,这些字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读音都鲜有人知。
?
后世当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时,因为概念的不同,又需要“造字”,而且元素周期表主要是由“水”、“金”这些偏旁为主,这就导致了元素周期表上的一些汉字,跟明朝宗室的名字相撞了,让人产生了“朱元璋是元素周期表之父”的假象。
比如在明穆宗时期,当时得罪过张居正的“辽王”朱宪?,他的名字里的“?”字,在目前主流的词典上都是没有读音的,清朝人也只能勉强地读出“jie”的音,而这还是一个亲王的名字,都如此生僻了,那些已经被称为“贫宗”的小分支,名字更是不用说了,估计都没几个人会读,甚至都不能说是公认的汉字。
朱元璋给子孙安排姓名背后的“思想”。
对于百姓来讲,朱元璋是一个公正的皇帝,他打击贪官,他倡导百姓人手一本《大诰》,以便人人监督基层的官员是否腐败,总的来说,朱元璋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皇帝,这跟朱元璋本身就是百姓出身有关。
可朱元璋对官员手段严苛,却在另一方面放得很开,比如他就没有在制度上,避免自己的子孙犯错,反而是有些“纵容”的意味。
?
明朝的皇亲跟官员待遇是不一样的,比如大明的正一品官员,待遇是一个月87石粮食,一年下来,大概在1040石粮食左右,那么作为一品官员,这个待遇也差不多意味着是官员中的天花板了。
而之所以说朱元璋“纵容”他的子孙,那就是因为他太偏心了,正一品的年俸是1040石,那么亲王的待遇呢?
在最初的时候,朱元璋给亲王定的标准是:
亲王,米5万石、钞2.5万贯、锦40匹、丝300匹、纱罗200匹、绢500匹、布2000匹、棉花2000两、盐200引、花1000斤。
虽说#一个“王府”的资源,可差距也确实太大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这样制定规则,本质上就养“废”了子孙后代。
比较有趣的是,在洪武年末,朱元璋发现这样子养人有点吃力,这才改为了亲王一万石一年的俸禄,可即便如此,亲王什么都不用做,一年都有那么丰厚的俸禄,特别在明朝废宰相后,几乎就没有什么一品大员了,领到的俸禄就更少了,而他们干的活,却是最累的。
?
通过朱元璋给子孙安排名姓,以及朱元璋对待宗室的态度和制度,不难发现,朱元璋是想自己这一个大家族吃饱穿暖,代代富贵,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希望他的子孙后代们能做人上人。
本来朱元璋安排的“藩王制度”,能保证这些宗室们在享受福利之余,也能负起社会责任,靠近草原的就加入军队镇守边境,中原和经济富庶地区,那就辅佐朝廷执政,可在建文削藩之后,永乐、宣德年间的削藩正式把宗室们“囚禁”起来了,不过待遇什么的,都没变。
这就导致了明朝的宗室,渐渐变成了一群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虽然在政治上,皇族对宗室畏之如虎,可在贵族权力上,却从未约束过宗室们,这就导致了宗室把权力的欲望发作到了百姓的身上,实际上明朝宗室在明朝后期,就扮演了社会矛盾制造者的角色,比如李自成在后来的讨伐明朝廷的檄文中就写道:
兹尔明朝,久席泰宁,浸弛纲纪。君非甚黯,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周而公忠绝少。赂通公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绅,闾左之脂膏殆。
?
所以让自己的子孙危害天下不是朱元璋的本意,可因为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还有朱元璋在制度上对自己的子孙的确太过于偏袒了,最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在明末,若是宗室不那么腐败的话,光靠宗室力量,都足够让关外女真和农民起义军喝一壶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4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