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朋友圈里常常看到发来裹粽子的帖子。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能烧一手好菜,就是不会包粽子,这几天她学会了,在朋友圈里晒上自己包的一盆粽子,喜不自胜地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照片里没有他的头像,我想,她的脸上一定写满了自信。
在小区里,或一楼敞开的大门边,或一棵大树下,总有三五个女同胞在那裹粽子,嬉闹声和棕叶子的清香一起飘洒云天外。
一年一度的端节到了。大家都知道,这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以前就早已存在。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的江南吴越氏族举行的图腾祭的节日。“图腾”,就是族徽。那时,吴越氏族的族徽是龙,图腾祭就是人们往河里划龙舟、抛粽子,以取悦于龙神,祈求那超越自然界力量的保护。这便是端午节的由来,而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则是从六朝开始的。
同时,民间还有许多版本。有的说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有的说端午节是纪念清明寒食、不食嗟来之食的介子堆的;有的说端午节是纪念孝女曹娥的,不一而足。屈原在众多“明星”里胜出,完全是爱国主义的力量。
为什么远古时期的腾祭节日,后来演变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呢?除了日子的巧合外,主要还是屈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为后人敬仰的缘故。屈原是二千七百年前战国时的楚国人。他当过左徒、三闾大夫。他热爱祖国,期望祖国富强,并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受政敌的排挤,长期被放逐,最后,悲愤至极,投身汨罗江。

屈原不仅是有节气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他有着对国家和乡土深沉的爱,即使被迫流亡也舍不得离开祖国。他在著名的长篇抒情诗《离骚》里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女嬃的娓娓动听的劝告也好,灵氛的占卜诱惑也好,都不能动摇屈原的坚定的热爱祖国的信念。
端午节,由祭神到纪念屈原,是历史的必然,中华民族的骄傲。从此以后,端午节便与爱国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就主张利用这个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爱国主义有时像滔滔江河,有时像涓涓细流,清润着我们、滋养着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坚毅前行,他的心忧家国、情牵百姓,清正高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愿生活节奏不必过于迅捷,让人被迫低着头赶路,让一个传统节日遗弃在角落里,留下的只有回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让我们记住屈原,记住爱国主义诗篇和情怀,记住中国人的“根”和“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提起精气神,奋勇前行。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23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