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放假和朋友们聊起学校在做的抑郁症筛查,现在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的普查问卷,其实有一些过于形式化,比如说最近是否睡不着觉啊?是否不爱吃饭?是否不爱学习?是不是不爱和同学说话?就都是类似的问题吧。总的来说,问题有些流于表面。
这两年关于青少年抑郁症的检测、筛查,实际上数据一直在升高。2020年~2021年国家青少年抑郁症检出率为24.6%,这个当中轻度占17.2%。重度占7.4%。
实际上这个数据(比例)高不高呢?高,而且还在逐渐升高!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教育部近期发了一个文件《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这个里面就提到了,要求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到我们学生日常的健康体检中,而且还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用于评估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换句话说就是检测出有抑郁症的学生,会进行更多的干预(预防)。
现在部分学校确实是在试水,在适应将抑郁症的筛查纳入的体检中,这肯定是好事儿,能体现出来我们国家对于儿童的这种心理问题越来越重视。
但是也有问题,主要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之前在上海检查抑郁症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个问题,那就是过于的生硬。当时调研的问题甚至会涉及到你是否有自杀的倾向?你是否在一周之内写过遗书等等等等。这个其实是对抑郁症病人进行筛选的(问题),在针对孩子的问卷中出现,就有一些不正常了。当时也受到了社会、家长还是学校的一个质疑。后来就叫停了。
但是这个事儿之后呢,特别尴尬的就是,现在学校里,最少我在辽宁看到的这个抑郁症筛查,他的问题吧就有一点太水了,问题本身有点过于流于表面,而且很多问题,实际上学生还未见得能百分之百的诚实作答。
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了,其实抑郁症筛查本身,也不是说凭着一张试卷就能看出端倪了。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说矫枉过正,现在的试卷依旧是不适合。
第三个问题呢,就是按照现在的这个人口比例,实际上我们国家现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拥有3000万人是诊断出心理疾病的,还不是说潜在的患者。那这个数据,其实很多家长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或者觉得不可能啊。但这就是事实,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数据。
那么第三个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就是说一些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状况依旧是不重视。这个我深有体会呀。
那么有一个孩子,我们当时认为他已经是中度抑郁症了,但是他妈妈就认为呢孩子没有什么事,只是最近这个学习压力大,有一点蔫儿,我们东北话就是有一点蔫儿了(没精神)。当时也是挺无语,想介入进行更深度的这个测评和调查呢,家长不同意。
最后很遗憾,没有跟进,不知道孩子最后如何了。这个也是特别尴尬,就是由于很多家长不知道抑郁症对儿童的营销,不太重视,这也是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其实没有接触过抑郁症的孩子或者是他们的治疗(过程)。
抑郁症对孩子的影响可不只是记忆力低下,注意力涣散呀,还有冷漠、社交能力低下,严重的甚至是漠视生命、自杀倾向。而且很多家长对抑郁症有一些错误的人生,污名化这个东西,他特别不愿意去承认,也不愿意谈这些事,就是感觉你跟他说孩子得了抑郁症,就好像说孩子杀人放火一样。
还有一群人,和这个相反,就是有的家长、老师对这个事儿呢特别敏感。和漠不关心相比,敏感也很危险,有的时候,孩子出现了一些生命状况,老师、家长就会说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啊?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这个也特别尴尬,但是这种情况确实有,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个和老师压力大有直接的关系。
老师的压力也比较大,有的时候他们特别害怕,孩子有这种心理疾病,然后他们没有及早的发现或者是告知家长而造成问题妇人话,而后家长得知孩子患了心理疾病,就会把这个责任推给校方甚至直接是质问老师,认为是老师教育的责任没有及早的发现,这个也让老师非常被动,那老师更愿意矫枉过正,但凡发现点端倪,就说孩子可能有问题,让家长带去检查,检查没问题,皆大欢喜,有问题了,老师这边也不担什么责任。这也确实是这个现实中常有的情况。
中国现在对于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肯定是越来越好了,但是眼下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才是家长应该注意的。
总结一下,24.6%的抑郁症患者(4个孩子就有1个),不要对抑郁症过于恐慌或者污名化,正确面对、积极干预(预防、治疗)就可以。未来在学校中关于心理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筛查呢,肯定会作为这个体检的核心项目,但是现在在各省市试点,家长不一定马上就能看的到,但是今年或者明年,相信会正式的落地,也希望大家有一个心理准备。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9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