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月的最后一个星期。转眼间“史上最严”防沉迷系统也已经出台近一个月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防沉迷系统的落实无疑使他们“怨声载道”;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种限制孩子玩游戏的政策的出台,简直是“大快人心”。但是部分家长有所不知,在防沉迷系统的背后竟诞生了“新商机”。

史上最严防沉迷,竟诞生出“新商机”
随着防沉迷系统的出台与落实,未成年人每星期只可以玩3小时游戏,而且时间分别在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这也让无数喜欢游戏的未成年学生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因此也催生了一批产业,即账号租赁与账号买卖。
打开浏览器,搜索账号交易平台,便能看见大大小小的网页。随便点开一个便能看到大大的“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的字样。但是仅仅一个提示并不能阻挡住对游戏的“渴望”。有些未成年人会直接选择“无视”,鼠标不断滚动寻找自己想要购买的游戏账号。当点击购买时,屏幕上会弹出验证身份的窗口。只不过验证身份的过程看起来很好“糊弄”,既没有人脸识别,也没有时间判定。这时有些孩子可以直接用大人的手机号码注册购买,或是在网上随意查到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件以蒙混过关。不过这种账号的交易有平台的监管,所以账号交易的安全性可以得到部分保障。

不止浏览器,在某社交app上查找“账号交易”相关的群和个人账号,也能搜索到各种结果。涉猎的游戏从热门手游到端游,从女性向游戏到男性向游戏,其广泛程度不亚于手机应用商店里的游戏分区。而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账号交易的多为买家与卖家的直接交易,脱离了平台的监管,账号交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这种相对私人的交易模式反而能够避开政策的管制,完美实现部分孩子玩游戏的目标。

除了租号、买号的行为,有些孩子会直接用亲戚或者其他朋友的账号。使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身份证件登录游戏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多数老人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也大多溺爱孩子,因此有些孩子便能轻松地“骗”过人脸识别。

对此,游戏出品方也做出了回应,表示坚决反对未成年人通过账号交易平台进行账号买卖。但官方的回应显然无法阻止私人账号交易,也难以防止未成年人通过各种方式“瞒天过海”。
防沉迷系统出台一个月,家长感叹“力度不够”
虽然这次的防沉迷系统号称“史上最严”,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认为这样的力度并不够。
有些孩子在平时的工作日里整天盼着周末的到来,原因仅仅是周末的时间可以登录游戏;有些孩子一到周末的那个时间段就打开手机要求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并希望在这段时间内不会被干涉。

有些家长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感到头疼。而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孩子即使在工作日的晚上也拿着手机,一直看着各种短视频或是直播。当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时,有些孩子甚至会回答说:“我也没玩游戏啊,看看视频怎么了。”

因此,有些家长也纷纷提出建议,希望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也会推出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长,以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防沉迷不能“一刀切”,家长不能“无作为”
国家推出的防沉迷系统固然是好事,但是也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例如加强对租号、买号等账号交易的监管,或是督促游戏开发平台对账号交易进行登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倩在采访中表示,虽然有很多人“钻了空子”,但是防沉迷的效果仍然很明显。她认为孩子沉迷游戏,可能是因为与父母缺少沟通,也可能是父母过于严厉或是过于疏离。而这两种情况都会在生活中带给孩子挫败感,因而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进行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人沉迷游戏是因为社交需求。有些游戏具有“组队”、“和好友一起玩”、“聊天室”等社交属性和功能,他们愿意在游戏世界中结交到好朋友。也有的孩子会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玩游戏,而自己却与他们没有共同话题,所以也会愿意接触游戏。

因此,作为家长也不能“毫无作为”。家长们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孩子的生活,从而使孩子们摆脱“孤独感”、“挫败感”。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设立小目标,当他们完成目标时并给予奖励,来建立孩子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编者寄语:关于未成年人防沉迷,仍然道阻且长。不仅需要政府和游戏公司的严格管控,也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今日话题:你支持防沉迷系统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