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2022最新时事热点(高考作文素材2022最新人物)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

高考作文该如何选用素材,获得更高分?

PS:名师答疑·三大误区

◆误区一:素材多多益善提问:用了最好的素材依然没拿到高分是怎么回事?每次素材用多了,老师说作文没有自己的观点,用少了又凑不够字数,所以一篇作文里到底用几个素材更好呢?一则素材一般要用多少字进行阐述?素材使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针对性?回答:最好的素材往往有以下特征。其一,典型性,论据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能直击论点;其二,简明性,议论文中的事例阐述不在乎情节,只在乎切入点清晰,紧扣论点,因而,无须对事例进行面面俱到的陈述,有时也可一句话一个例子(一般20字左右),采用群例列举式,并在列举后进行适当分析;其三,新颖性,尽量选择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论据。与此同时,考生必须明确:素材的存在不是为了拼凑字数,而是为了佐证论点,因此素材的使用要和分析相结合,对观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阐发了议论文写作切不可堆砌素材,或以使用素材来代替说理。(浙江名师 江伟伽)

◆误区二:死记硬背素材提问:看过很多素材,积累的素材在考前背得也很熟,可一到写作文时就忘得差不多了怎么办?看到文章题目,脑海中有类似主题的素材印象,但就是想不起具体细节了,怎么办?缺少反面素材怎么办?回答:积累的素材提取不出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光看、光背、只记情节,不记细节,或者本来记得就比较模糊,态度不够认真,导致要用时却想不起来;对此应注意,记忆时不能浮皮潦草,对于素材不仅重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打造,要对素材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二、没有对自己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如果能根据主题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且积累时既注意正面素材,也收集反面材料,这样看到相应的主题就可以迅速提取出素材来,并且素材还全面。三、没有及时复习、温习;所以,要遵循遗忘规律,对积累的素材多加复习。四、平时习作中要有意识地使用素材,经常使用,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江苏名师 邓敏)◆误区三:素材与观点油水分离,素材与素材生硬拼接提问:怎么找到论点与素材的衔接点?不会把素材合理地融入作文情境里,该怎么办?不知道怎样衔接素材,该怎么办?准备好的素材不知道怎么用到作文中?回答:1.寻找论点与素材的衔接点,考生可由表及里,或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二者内容上的一致性;同样,要把丰富的素材用到作文中,也需要找准内容上的切入点。2.要把素材融入作文情境中,在内容上,或在句式上,使用反复手法,加以强化。3.把素材与素材自然地衔接起来,其本质是组织论据问题,考生可这样解决问题:若是一则素材,那就以时间为序,或多元并列组织好论据。若是两则素材,用“由此想到”等过渡;若是多则素材,尽量写成排比句。(河北名师 李鸿理)

最受青睐的四大类素材

★个人生活类

个人生活类素材,包含和个人意趣、爱好有关的素材及日常生活现象等。这些素材,可以是一些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经历、见闻、感悟,包含令人感动的生活点滴及个人在生活中积累的哲思等。个人生活类素材,是写作记叙文时的绝佳原材料,写议论文时同样可以作为论据。

▼2021真卷高分片段片段一:爷爷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年,爷爷已经年过而立,接到录取通知书时,他把通知书读了好几遍,读一遍流一次泪——那是难以控制的、喜悦的泪。于是,这一天便成为他生命里值得纪念的日子。……爷爷以他自己的方式,用默默的行动,为“纪念”做了形象而生动的诠释;做晚辈的,继承他精神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是唯一的选择。于是,在严肃的考场上,我郑重地写下自己的承诺:“今天也是我的重生日。我发誓,无论将来我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我都会以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作为一以贯之的准则,此生不渝!”(选自天津一考生《纪念》)片段二:月考后的返校是从周日的中午启程。地铁车窗上印着的那个少年比去年九月长高了一些,从家里背来的书包很鼓,装的是课本、资料,还有家人准备的腌菜。再经过教室公告栏时我才发现,原来成绩单很白,它不是印象里的一抹阴影。我不再亦步亦趋,开始逐渐找回自己……高三时的年级排名表被贴在了走廊里,我终于在峭壁上看到了我的名字,稳稳地立在那里。“第一名”也刚好过来看成绩,我们相差不多,相视一笑。也不知道是谁先开口问了一句:“你想考哪所大学?”(选自北京一考生《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文化审美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强调诗、礼、乐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也体现了其对审美教育的重视。蔡元培先生也认为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由此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了要考查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近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有对这一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带你走近 ________”,就包含对中华文化、乡愁情感等审美情趣的考查。文化审美类素材,符合高考作文评分细则“意境深远”“文句有表现力”等特征。我们在使用这类素材时,不仅能体现自己丰厚的积淀,还能使文章客观上显现出优雅动人的效果。

▼2021真卷高分片段片段一:蓄势积淀,十年一剑。古人云:“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正似人字起笔,韬光养晦。且看曾国藩几经战事失败,但不曾气馁,徐图自强,在湘军击溃太平军名震朝野之时,依旧清醒自省,得后世“晚清半圣”名号……不偏不倚,自持正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愚以为,正直的风骨,是为人的根本。先烈陈延年在敌人拷打下宁死不跪,坚定地沿着共产主义道路走下去……(选自重庆一考生《为人真谛》)片段二:修身,是诸葛孔明躬耕南阳潜心研修的持守和坚定,是梁启超十年饮冰热血难凉的激情与斗志,是毛泽东于陋室研习二十四史的坚持与执着。唯有修身养能,修性养德,方能筑建起人生的价值高地。(选自河南一考生《执追求之笔,筑理想人生》)

时事热点

时事热点类素材是指社会大众集中关注的某些人和事,包含国家重大事件如北京冬奥会、中国“入世”20年、2022世界经济论坛等,也包含典型人物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顾诵芬和王大中,“时代楷模”群体等。此外,民生类话题,如“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环保”等2021两会热议主题;社会热点话题,如江秋莲诉讼案一审宣判,孙海洋寻亲事件、“天才译者”金晓宇与精神疾病患者的处境等,都可以入文。正确处理时事热点类素材,就要紧扣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知荣辱,扬正气,明是非”。“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学生来说也是责无旁贷的。此外,在使用此类素材时,切忌忘记青年责任,理应把国家大事和个人思考、感悟、行为关联起来,写“有我”之作文。

▼2021真卷高分片段片段一:今天的中国,已取得令世界赞叹的成就:公路密布、高铁成网;FAST 射电望远镜,探寻着宇宙深处的声音;北斗系统,为人们指引着道路的方向;脱贫攻坚,让许多人的贫困境遇成为历史;一带一路,让世界共创繁荣、共享幸福……但是,中国仍采取积极的行动、保持谦逊的姿态、怀揣和平的理念,对内着眼发展与进步,对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已然是强者,却没有满足于现有之成就,而是追求“更上一层楼”。这,难道不是强者应有之姿态?(选自河北一考生《强者应自勉,弱者当自强》)片段二:“肝胆之父”吴孟超从医 70 多年,挽救了上万人,一生为病人谋利益。这些“90 后”尚且不放弃耕耘奉献,“后浪”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石墨烯驾驭者”曹原不断创新, “甜野男孩”丁真、“田园达人”李子柒、“鸡司令”尚育康通过网络讲述中国故事,助力乡村脱贫、振兴。一代代榜样用行动与坚持,成为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榜样。在前辈精神的滋养与鼓励下争做有为青年,我们责无旁贷。(选自四川一考生《在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

★情理思辨类

提升作文高级感的“秘籍”之一,就是善用思辨,把作文写出“哲理范儿”。哲学是一门高度实用的、关乎思考的技艺。名人名言、哲理故事、大家文章,都可以帮助我们锻炼逻辑、“拉伸”思想。“拉伸”思想的过程,挑战了常规思维,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是,就像拉伸肌肉会让肌肉更灵活一样,接触新颖的观点会使我们的头脑更有弹性。而接触各种新观点的方法就是平常多积累情理思辨类素材。善于运用这类素材,不仅能让立意灵活,还能让论证深化,甚至能跳出常规的思维范畴,给阅卷老师以“惊艳”感。

▼2021真卷高分片段片段一:博尔赫斯写道:“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将来。”人生是一条直线,由无数个得失的点组成。得失是起点,亦是过程,通向生命的终点。但对于得失为起点、终点、过程的说法,不同的人会赋予不同的意义……顾城在《杨树》中写道:“我失去了一只臂膀,/就睁开了一只眼睛。”未失臂膀之前,都是闭眼而活;拥有了看透世间的双眼,却失去了改变世间的力量。当勇猛的愚夫变成无力的哲人,孰得孰失?……“他屈从于已经存在的黑暗,我屈从于尚未存在的黎明。”阿多尼斯漫游于意义的丛林,将眼前的黑夜视为已得的价值, 希望是他得失的起点。当弗洛伊德带着复杂的心绪审视过去的“文明”,发现“文明”早已被统治意识偷偷置换。然而得失的发现并无时间早晚之分,而取决于人类自身的尺度。只有审视过去,得失才能作为一个未来的起点,认清心之所往,方能到达心之所向的彼岸。(选自浙江一考生《得与失:一场永恒回归》)片段二:“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轻薄过 / 轻狂不知疲倦……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泰戈尔的这首诗像是生命重归宁静的感叹,岁月静美的文字间,我竟嗅出了久经历练的心灵的香气。不错,这位文豪的心与灵魂是用时间沉淀出来的。一个人日日行色匆匆,将一碗面囫囵落肚,只为饱腹,而当他终有一天,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享受一碗素面,舌尖便会感到一种化学变化,这变化,以一种朴素而特殊的方式静静绽放于味蕾。这得归功于时间。物质中的欢愉如此,精神上的也是如此。(选自上海一考生《时间沉淀味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6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