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再一次因为内容问题登上热搜,被官媒点名。这次,它的问题指向了未成年。
01 小红书变“小黄书”?
近日,央视网报道了短视频APP存在未成年人性暗示的内容,更是直接点名小红书上存在推送未成年隐私信息的现象。
今年9月,四川成都的一位小学生家长蒋先生称在小红书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生活的短视频,起初蒋先生以为是平台推荐了一些青少年用户的体验,但随着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蒋先生感到很担忧。
在向媒体反映这一现象之后,记者也调查了小红书上的青少年板块,发现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
在央视网发布的新闻视频中可以看到,小红书上打未成年人隐私的“擦边球”,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在不少短视频中,记者发现拍摄者都是未成年人本人,拿手机自拍时镜头直接对准了自己的隐私部位。还有很多未成年人在视频中言行、装扮都十分“成熟”,衣着暴露。
在一个位置坐标显示深圳、标注“深圳校服”的短视频中,拍摄者甚至跟拍进女生厕所。在这个短视频里,镜头一路尾随一名穿校服的女学生,一路走过教室,最后进入厕所,而弹幕中还有人问“哪里校服”,还要求发布者“介绍一下”。
此外,一些以为未成年为主角的游戏类视频,为了吸引眼球,也会在封面和标题上带有浓烈的暗示色彩,比如,直接用女性衣着裸露的身体作为封面,还标注“不穿衣服跳着舞”,利用这种噱头吸引点击和流量。
这些衣着暴露的女性视频,被夹杂在大量未成年人短视频当中,被推送给未成年用户或者家长,令人难以区分。许多家长或者女性用户看到这类推送,都不免感到不适和担忧。
更恶心的是,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一些留言透露出的“暗示”也令人毛骨悚然。比如,在一个未成年人介绍自己正在写作业的视频下面,有人留言“妹妹,喜欢大叔吗”“处对象吗”,还有人问联系方式的,让人看了只想报警。
在记者持续两个多月的浏览中,发现小红书平台存在留言审核不严、泄露未成年人隐私的乱象,而当记者询问平台工作人员时相关乱象时,工作人员则回应“可能没有审核到”“建议举报”。
02 审核漏洞造诟病,小红书道歉
这已经不是小红书第一因为未成年人“擦边球”被点名了。
在今年7月,小红书涉嫌利用儿童性暗示视频引流等,被网信部门依法约谈,当时,小红书等APP被责令限期整改,全面清理处置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并实施罚款处罚。
而这次,未成年性暗示的内容居然还能看到,这再次将小红书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网友们纷纷指责小红书平台没有尽到监督和审核的责任。
为什么小红书上关于未成年方面的内容走上了“歪路”?根本原因还是平台没有加强对未成年相关内容的管控。
首先,未成年人注册小红书并不需要实名认证,只要有个手机号就能注册,在与平台互通之后,甚至只需要一个QQ号就能直接注册。在未成年人自己注册、使用、拍摄发布短视频等方面,没有任何限制。
其次,在内容发布的管理上,小红书平台还将监管的责任推卸给监护人。在小红书的用户协议中,特别指出“重视青少年儿童的个人信息保护”,但在它的《儿童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规则》协议中却注明,“监护人在使用社区、晒单及其他信息发布功能时,如主动向我们提供儿童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即表示已经同意我们收集和按照本政策的内容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发布任何短视频,平台都视为是有监护人监护和同意的。法律专家认为,小红书的这一条例涉嫌将责任推卸给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正是因此造成了平台上内容审核的漏洞。
面对央视的重拳出击和网友们的指责,小红书也很快回应并道歉,并透露平台将在近期开启新一轮的未成年人这里专项,针对实名制带来的审核漏洞,也将严格按照规定,对未成年用户要求实名认证,包括发布笔记、评论用户需绑定手机号,带货和专业认证需绑定身份证号等。
03 平台未成年“擦边球”,为何屡禁不止?
虽然监管部门曾多次对互联网平台上的未成年软色情进行整治,但实际上,这些乱象仍存在于各个平台上。
而造成这一乱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益。
目前,为了迎合一部分心理扭曲者的喜好,一些不法的平台或者产业链会将未成年人软色情内容制作得相对含蓄、隐晦,不仅难以被大众察觉,也往往会成为审核的漏网之鱼。
此外,在流量为王的今天,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风口,为了博取眼球吸引流量,很多媒体和平台往往毫无下限,用未成年儿童擦边球当做噱头。
比如,在一些儿童表情包中,会见到一些含有性暗示的流行语,还有监护人将自己的孩子包装成“网红儿童”,打扮成成年人的样子,做出一些含有性暗示的言行。对于这些现象,很多人都不会多想,只会觉得孩子可爱、好看,但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这类低俗内容的目标群体。
制作和传播未成年人软色情是违法的,目前这也一直是政府打击的重点。针对未成年人软色情的整治,必须要防微杜渐,否则当大众对其失去敏感性时,不法分子也会变本加厉,对社会风气造成破坏。
诚然,要做好这一工作,除了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时刻监督平台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平台要有责任感,加强内容审核,提高未成年人相关内容的发布门槛,将其扼杀在传播链的源头。
希望我们的这个社会越来越健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5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