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字 里 拾 “遗”
鈲、尕、仡、莞、瓠……这些非遗项目名称里面的字,你是否会觉得有些陌生,不知道读音或意思?
为了让大家更好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我们推出【字里拾“遗”】这一新的系列专题,通过解释非遗项目名称中一些特定、生僻、易错和不常用字,为大家带来有关非遗项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知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钹”字出现在哪些非遗项目里吧!

释 义
钹,俗称镲,打击乐器。铜制,圆形,中间隆起成半球形,正中有孔,两片相击发声。形制大小不一,常用于吹打乐及戏曲、歌舞伴奏。古称“铜钹”“铜盘”。

图1 平湖钹子书使用的钹
非遗档案
非遗项目——平湖钹子书
项目序号:759
项目编号:Ⅴ-66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曲艺
所属地区:浙江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湖市
保护单位: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图2 平湖钹子书表演 (摄影:焦海明)
平湖钹子书,旧称“说因果”。主要流布于浙江平湖及上海浦东的川沙、南汇和浦西的金山、松江、青浦等地。
平湖钹子书起初的表演形式为“立白地”,后来经过发展,有了中长篇书目,才开始进入堂馆屋舍。新中国成立前后,它主要是在城乡茶室演出,观众以农民为主,故有“农民书”之称。
平湖钹子书以平湖方言演出,集说、唱、演于一体,而以说表见长。其演唱形式相当简便,常用一面钹子,一根竹筷,一块醒木为伴奏乐器,边敲边唱,后来增加了二胡、弦子、琵琶、扬琴等伴奏乐器,逐渐形成规模。平湖钹子书以单档方式演唱,曲调包括长调、慢调、急调、哭调等,节奏明快,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淳厚。唱词以七字句为主,带有吟诵风格,句末往往出现拖沓,余音袅袅,别有韵味。
非遗档案
非遗项目——鼓舞(花钹大鼓)
项目序号:639
项目编号:Ⅲ-42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舞蹈
所属地区:北京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昌平区
保护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宣传教育中心)

图3 花钹大鼓单一动作三钹起鼓
花钹大鼓又名“雷音圣会子弟花钹”,俗称“花钹大鼓”,流传于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村。花钹大鼓为鼓、钹高度统一的民间儿童舞蹈。在花钹大鼓中,鼓、钹、舞同出一辙,声、情、貌高度统一。鼓既用于指挥,又充当伴奏乐器;钹既参加伴奏,又是舞蹈道具。表演中鼓带钹声,钹追鼓点,音乐节奏以三拍子为主又加以变化,明快活泼、自然灵动。舞蹈以膝颤的律动贯穿始终,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表现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特点。
花钹大鼓表演形式灵活多样,舞蹈语汇丰富,可以编排出多种表演套路;表演阵容十分灵活,少则两人,多则上千人;表演顺序不拘一格,时间可长可短,场地也不固定,可在平地表演,可在舞台表演,也可在行进中表演。无论如何变化,各表演套路都可紧密衔接,做到自然流畅、完整统一。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2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