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回老家,母亲对我说:合作社解散了,咱家分了一把海带。
我这时候才知道,村里的那个供销社原来是农民集资成立的。我家也出了钱。
供销社的全称是供销合作社,门楣上面无一例外地有“发展经济保证供给”八个大字。农民习惯称其为合作社。
这个商业营销的单位,是农业合作化的产物,在农村曾经是一个强悍的存在。
供销社在农村,是除了资本主义尾巴的农贸市场之外,唯一的商品供应渠道。农民买几尺布,一两斤走亲戚的糖块,针头线脑,都非供销社莫办。伊拉克的蜜枣,我也是在供销社买到的。
供销社不仅卖,而且收购,小时候捡到铜板铜钱,就到供销社卖了买糖吃。
有段时间有人杀羊,不知道为什么羊油却拿到供销社来卖。杀羊生意规模不小,我们老家一直资本主义尾巴翘得比较高。总看到有人提着一坨一坨白花花的羊油来供销社卖。可能是有人掺假,供销社的人收购羊油用一根烧红的铁丝插进去一下。羊油掺假是在那一坨羊油中埋藏盐,盐便宜,份量重,不影响食用,就是咸。用烧红的铁丝插进去,如果有盐,会噼里啪啦爆响。
供销社的一大职能是收购鸡蛋,一个柴鸡蛋四分钱,农民没有钱买盐了,就拿几个鸡蛋到供销社去。供销社的盐是那种粗粒的海盐,看着有点不干净,这样的盐也不常有。鸡屁股银行主要体现这个地方。
供销社应该是随着土地承包而消亡的。商品丰富,农民做生意的很多。依附于计划经济和农业集体化的供销社消亡是很自然的事情。
现在有人提出恢复供销社,最近还比较热门。
其实供销社的领导机构一直存在。
但是,供销社在基层农村能否死灰复燃,则不仅仅取决于领导机构。
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首先取决于商品是否匮乏。商品不匮乏,就不需要分配,不需要分配,不实行配给制,就不需要供销社来“保证供给”。
其次,必须把现有的市场经济渠道堵死,否则,供销社无法和自由的市场流通渠道竞争。
此次上海防疫的物资供应,就有点配给制的意思。效果不怎么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2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