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
我们总有这样的习惯——这山望着那山高;很少拿自己和低处的比较。
相对来说,退休的老人,比那些在农村待了一辈子、没有办法退休的老人来说,已经够好了。
别看一亩三分地可以养活人,要看耕种的时候,到底有多苦。挥舞着锄头、拿起了镰刀、走进了深山,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对于老人来说,就是苟且了。
文章一开头,就谈到了“对比”。是想传递一个信息——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退休生活,到底要怎么过?应该是,欲望越少,福气越多。

02
放手儿女:收起你的控制欲。
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写作业,妈妈检查一遍之后,认为字写得不好,逼着孩子擦掉重写;爸爸回来后,认为孩子有几道题没有写完整过程,需要擦掉重写。
对人百般挑剔,对己百般赞许。这就是很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
孩子做什么都不对,自己却可以凭借大人的身份,为所欲为。比方说,父母去买书,一开始就想好了,书是给孩子看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连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书,孩子怎么会看得下去呢?
从小到大,父母在约束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父母仍旧没有转换角色,把成年的孩子当成“小孩”。
退休老人,你可以叫孩子的小名,但是不能不承认,你面前的孩子是大人。
精神医学家斯特拉·契斯说过:“孩子不是一个需要父母用程序控制的小机器人。”
不要借着“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去控制孩子的未来。让孩子早一点当家长,你会发现,接受儿女的安排和关爱,就是源源不断的福气。
03
勤劳俭朴:收起你的购买欲。
农村的老人,可以去挖土种菜、养鸡养鸭,那么城里的老人,应该干嘛?
很多退休老人,学会了打麻将、跳广场舞、绘画、弹琴等。反正每一样都是花钱,而不是赚钱。
其实,家住城里的老人,也可以创收,还能享受其中的快乐。
我的外婆在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坚持纳鞋垫。到了赶集的日子,她提着篮子,去卖鞋垫。人人都夸“鞋垫很美”。虽然价格很便宜,但是外婆因此特别开心。
家里的旧衣服,就是鞋垫的主要材料,废报纸可以变成鞋样。我真的佩服,外婆是“废物再利用”的高手。
如果你认真观察,塑料盆可以变成花盆;苹果种子可以变成盆栽;玻璃瓶也是工艺品。
从购买者变成生产者,你的生活质量会变高,并且花钱的时间也缩短了。
很多老人,闲来无事,喜欢去听讲座,常常被讲课的商人欺骗。也有些老人,买了无用的东西,随意丢在家里,还占地方。
有句话说得好:“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收起购买欲,把勤劳俭朴的作风留下来,就会发现,谁劳动,谁快乐。

04
夫妻牵手:收起你的情欲。
《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异性吸引,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感情,肆意泛滥,而是要加以克制。
退休之后,有时间去跳舞,旅游,唱歌,这是好事,但是不能因此就“乐不思蜀”,把家庭都忘记了。
“君子好色而不淫”,这个道理,才真正适合有家室的人。
知乎里,网友“西呱”说,爸妈在两年前离婚了,因此,他花了两年的时间,从阴影里走出来。回头看,路真的很长很长。
爸妈第一次说出离婚两个字的时候,他真的要崩溃了,哭到半夜。
后来,他发现爸爸背叛了家庭,还发现爸爸和第三者结婚了,因此他有了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情绪再一次崩溃。
网友的故事写得很长,大多数的文字,充满了忧伤。
父母感情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牵手到老,外出的孩子才会放心;夫妻互相关照,才能让彼此安心。
老夫妻,牵手都觉得是多余的,但是不远不近地守望,会特别温暖。感情变淡了,不是不爱了,而是换了一种相爱方式,别知道得太晚。
05
离开职场:收起你的权力欲。
宋朝宰相王安石,在职场的时候,不动用权力为自己办事。
有一天,亲家来访,坐了很久,也不见厨房有炊烟。到了中午,王安石安排大家吃胡饼。亲家拿起胡饼,吃了中间的馅。王安石却把剩下的,都吃了。
王安石退隐后,没有要求原单位配送豪宅,连回江宁的船,都是自己请的民船。一路上,不允许随从说自己的名字,更不能打扰地方官府。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要担心站在高处,下不来,只要有了广阔的胸襟,就能够从容自由了。
退休了,就别贪什么位置了,把心放宽,接纳自己的平凡,不要提自己当初的成绩。什么都是浮云,你说多了,别人不爱听,自己没面子。
被原单位返聘、对年轻人的事业指手画脚、责怪别人给你的退休金太少,这样的事情,都不要去做。感恩好时代,让自己老有所养,才会让幸福填满心灵的空间。

06
诗人泰戈尔说过:“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别在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自己会很累,家人也会受累。
所有的欲望,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伪智慧。
常常问一问自己,在该享福的年纪,谁偷了你该享的福?
放手儿女:一代更比一代强。
勤劳俭朴:岁岁年年,有余有剩。
牵手老伴:走过,路过,好好过。
人走茶凉:自带一杯白开水,清淡。
愿所有退休的老人,福满堂,乐满怀。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asum.com/122044.html